
猶歌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算曆約法》:“凡推算皆有約法,推閏歌括雲:‘欲知來歲閏,先算至之餘;更看大小盡,決定不差殊。’” 林纾 《閩中新樂府》:“我意啟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説明豁。”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今詞又失其聲律,而詩尨奇愈甚,考徵之士,覩一器,説一事,則紀之五言,陳數首尾,比于馬醫歌括。”參見參見“歌訣”。
“歌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歌訣”相關,主要用于輔助記憶。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歌括”指通過押韻、歌唱的形式概括複雜内容(如藥方、曆法規則等),以便于記憶和傳播。例如: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歌聲高亢”,但此說法未見于高權威性文獻,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采用。
這種将知識轉化為韻律文本的方式,至今仍在中醫藥學、傳統技藝傳承中使用,體現了古代“寓教于樂”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齊東野語》《閩中新樂府》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對“歌訣”的釋義。
歌括(gē ku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欠”和“手”,總共有11個筆畫。
“歌括”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宗人》一書中。它是由兩個獨立的詞語“歌”和“括”組成的合成詞。繁體字中,“歌”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括”字變為了「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看到“歌”字的變體寫法。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革+欠”,表示“以樂歌來表達”的意思。而“括”字的古代寫法是“勹+手”,表示“手勢”或“手持”的意思。
1. 他用激昂的歌括振奮了整個觀衆。
2. 在這首歌的開頭,她以自己獨特的歌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将“歌括”與其他詞語組合,可以形成一些新詞:
1. 歌唱:以歌聲來表達的行為。
2. 括號:用來擴住内容的标點符號。
3. 欠缺:表示某種不足或缺少。
近義詞:唱曲、吟詠、歌喉。
反義詞:默割、默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