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免丁的意思、免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免丁的解釋

免除成丁男子的徭役。 宋 葉適 《上孝宗皇帝劄子》:“頭子,勘合,免丁,牙契無不增錢。”《元史·月合乃傳》:“凡業儒者試通一經,即不同編戶,著為令甲。儒人免丁者, 實月合乃 始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免丁”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賦役制度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免丁”指免除成年男性(成丁)的徭役義務。古代以男子滿一定年齡(如15-60歲)為“丁”,需承擔官府征發的勞役或兵役。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元代《元史·月合乃傳》中明确記載儒生通過考試可享免丁特權。

二、曆史應用

  1. 宋代背景
    葉適《上孝宗劄子》提到“免丁”與頭子錢、牙契稅并列,說明其作為財政調控手段,可能與特定群體(如僧道)的免稅政策相關。

  2. 元代發展
    元代将免丁範圍擴展至儒生群體,規定通過儒家經典考試者可免除徭役,這一政策成為優待知識階層的标志。

三、制度特點

四、相關擴展

南宋時期還衍生出“免丁錢”,即僧道等本可免役者需繳納替代性稅款,反映政策靈活性。這一概念與“免役錢”(王安石變法中的代役金)有相似邏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實施細則,可參考《元史》或宋代賦役制度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免丁

免丁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指免除丁役,即免除勞役;另一種意思是指不需納丁稅,即免稅。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免丁是一個由“亻”(人字旁)和“木”(木字旁)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亻”,擁有四個筆畫。

來源

免丁一詞來源于古代社會對于勞動和稅收的管理。在古代中國,丁役是一種勞動服務制度,即強制勞動義務;丁稅是一種勞動納稅制度,用于財政收入。而“免丁”一詞則是表示被免除丁役或免除納丁稅。

繁體

免丁的繁體字為「免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免丁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因為貧苦被免了丁役,不需要去做苦力了。

2. 這片區域被劃定為免丁稅區,居民不需要繳納額外的地稅。

組詞

免丁是一個較為獨立的詞語,沒有常見的與之組合的詞語。

近義詞

近義詞有:免稅、不需徭役、豁免。

反義詞

反義詞有:納丁、納稅、服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