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戎之事。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 南朝 宋孝武帝 《离合》诗:“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於戎昭。”《宋书·袁淑传》:“是由整绥寡衷,戎昭多昧,遂使 潞子 入患, 伊川 来扰。” 唐 褚遂良 《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王功先美化,帝略藴戎昭。”
(2).指军旅。 宋 岳飞 《奏辞检校少保第四札子》:“臣草芥固陋,备数戎昭,曾无尺寸之功,仰报天地之德。”
(3).武官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置左右戎昭、耀武将军,位在左右卫上。”《陈书·宣帝纪》:“壬子,戎昭将军 徐敬辨 克 海安 城。”
戎昭(róng zhā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释义需结合字源与典籍用例综合考辨。依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该词释义分层如下:
戎
《说文解字》释为“兵也”,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如《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脩我戎。”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昭
《尔雅·释诂》云:“昭,明也。”表光明、显扬之义。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来源:《尔雅义疏》(清代郝懿行疏证)
戎昭为动宾结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
显扬武事,彰明军威。具体包含两层内涵:
军事层面的彰显
指通过严整军备、明确军令以昭示武力,典出《左传·宣公二年》:
“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
杜预注:“戎,兵事;昭,明也。明晓果毅,以听军令。”
来源:《春秋左传正义》(唐代孔颖达疏)
精神层面的升华
引申为以勇武刚毅之德彰显正道,如《国语·周语》载:
“戎昭有毅,以训威仪。”
强调以军事之威仪教化民众,体现礼法精神。
来源:《国语集解》(徐元诰撰)
历史文献
《后汉书·张衡传》载“戎昭果毅”,用以描述将领治军严明、彰显武德。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文学化用
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诗云:“戎昭陈武,克定厥勋。” 以“戎昭”颂扬军队威仪。
来源:《柳宗元集校注》(中华书局)
在现代汉语中,“戎昭”属文言遗存词,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表意聚焦于:
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如“戎昭之志”喻指尚武崇德之志节。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史原典及注疏文献,力求考据严谨。因该词属古语词,现代汉语工具书收录有限,主要释义依据历代经典文本及注疏成果。
“戎昭”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兵戎之事
指与军事、战争相关的事务,源自《左传·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该句强调在战争中需彰显果敢坚毅的精神以符合礼制。南朝宋孝武帝在《离合》诗中写道“寸心厉於戎昭”,《宋书·袁淑传》亦有“戎昭多昧”的表述,均体现军事行动的严肃性。
代指军旅
作为军旅的统称,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宋代岳飞在奏疏中提到“备数戎昭”,意为在军队中任职;唐代褚遂良的诗句“帝略藴戎昭”则借“戎昭”暗喻军事谋略。
古代武官名
历史上曾作为官职名称,如《晋书》记载后赵政权设“左右戎昭将军”,《陈书》提到陈宣帝时期的“戎昭将军徐敬辨”,表明其作为武官头衔的职能。
补充说明:
“戎”单字本义为兵器(如“兵戎”),后引申为军事(如“戎马”)或古代西方民族称谓;“昭”则有光明、彰显之意。二者组合成“戎昭”,整体强调军事领域的显赫与秩序。
敖包廒商白饮比辑笔论猜狠参看长吟潺颜当地点充雕轩犯厉诽讪凤楼龙阙凤兆分解纷纶根本智观测合辙黄麾仗华清池温泉坚确羯羊竞谄金田起义极势疾言厉气开山老祖壈坎廉风镣子柳条包历政乱朝履舄交错畮陇旁支泼才钳桎棋置劝解冗渎濡缕僧主寿皇锁炼探人掏摸筒环童妾颓山拖狗皮问天五暴无垢县内谐赏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