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絕,不相通。 梁啟超 《地理與文明之關系》:“驟觀地圖,則河海者,所以使土地閡隔而華離也。” 郭孝成 《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二節:“而南方則軍府林立,雖羣策羣力,無閡隔之弊,然函電籌商,動稽時日。”
“閡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 gé”,主要用于形容隔絕、分隔的狀态,既可指物理上的阻隔,也可引申為人際關系或思想交流的疏遠。以下是詳細解釋:
“閡隔”由“閡”和“隔”組成:
“閡隔”是一個相對書面化的詞彙,適用于描述物理阻隔、人際疏離或思想分歧等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隔閡”的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史資料。
閡隔(hé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隔斷、分隔。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門”字旁,右邊是“亥”字旁,共有8個筆畫。
“閡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易經》中有提到“陰陽之閡隔”,即陰陽二元對立之間的分隔,意指二者的界限和邊界。後來,隨着語言的演變和發展,“閡隔”逐漸被引申為具有阻礙、隔絕、隔斷等含義。
繁體字“閡隔”與簡體字“閡隔”的意思和發音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閡隔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康熙字典》中将“閡”字的構造拆解為“門”和“亥”兩個部分。而在《說文解字》中将“隔”字從上到下分為“虍”、“噩”和“阜”三個部分。
1. 海岸上的山脈阻隔了内陸地區的視野。 2. 他們之間存在着一道閡隔,已經很難再溝通了。 3. 這片山巒成為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天然屏障。
近義詞:分離、隔絕、隔斷、隔離、阻隔。
反義詞:聯絡、連接、溝通、聯繫、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