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條。指刑杖。《梁書·昭明太子統傳》:“ 太子 性仁恕,見在宮禁防捉荊子者,問之,雲以清道驅人。 太子 恐復緻痛,使捉手闆代之。”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 東昏 於苑中立店肆,以 潘妃 為市令,帝為市吏,録事将鬭者就 潘妃 罰之。帝小有得失, 潘 則與杖。乃勑武賁不得進大荊子,閤内不得進實中荻。”
“荊子”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解釋:
植物屬性
指荊條,即荊類灌木的枝條。荊屬植物多為叢生灌木,枝條柔韌可用于編織器具。
刑具功能
古代用作刑杖,例如《梁書》記載太子因不忍宮人受荊杖之痛,改用其他工具代替;《珍珠船》提到南朝齊東昏侯命潘妃執荊子杖罰他人。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其作為成語的比喻義:形容人或事物外表平凡但内在有潛力,類似“璞玉渾金”。此解釋源于荊子果實雖不起眼卻具藥用價值的類比。
需注意成語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推薦參考《梁書》《南史》等原始文獻。
《荊子》是一個表示植物的名詞,指的是一種多年生直立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屬于薔薇科植物,葉子呈倒披針形,花朵為白色或淡紅色。
拆分部首:艸(草)+劍(刀)。部首“艸”表示植物,部首“劍”表示與刀有關。表示植物的刀,意指這種植物的葉子形狀像刀。
拆分筆畫:草字頭部4畫+刀字2畫。
《荊子》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字典中,原本寫作“荊”。《爾雅》是戰國時期的一本字典,記載了當時的文字及其釋義,也是最早的漢語字典之一。在後來的文字演變過程中,為了和姓氏“荊”區分,加上了“子”作為後綴,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稱的“荊子”。
繁體字“荊”由部首“艸”和會意字“剄”組成。
古代寫“荊”字時,常常以豎直行書的形式書寫。字的形狀像是一棵長滿了刺的植物。
1. 園子裡的荊子開花了,白花點綴着綠葉,美麗極了。
2. 他走過了一片茂密的草地,荊子的葉子劃破了他的手臂。
1. 荊棘:指植物叢生的地方,比喻困難重重的環境。
2. 荊州:中國古代著名的地名,位于湖北省的一個城市。
3. 荊楚:古代指湖北一帶,也用來指湖北和湖南一帶。
菜刀、刀子
鮮花、玫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