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今 浙江 衢縣 。因縣境有 三衢山 ,故稱。 唐 羅隱 《寄三衢孫員外》詩:“ 小敷 文伯見何時,南望 三衢 渴復饑。” 宋 楊萬裡 《過安仁市得風挂帆》詩:“何人道是 三衢 遠,挂起東風十幅蒲。”《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昔 宋 時 三衢 守 宋 産瞻 以書答狀元 留夢炎 。” 清 吳偉業 《高涼司馬行》:“ 三衢 橘柚 廣州 柑,夢繞江南與海南。”
泛指通衢。三,言其多。《管子·輕重甲》:“昔者 桀 之時,女樂三萬人,晨噪於端門,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
“三衢”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地理指代
主要指今浙江省衢州市及周邊地區,因境内有“三衢山”得名。例如:
泛指通衢
引申為“多條道路交彙的繁華要道”,如《二刻拍案驚奇》中“三衢守宋産瞻”,此處“三衢”強調交通樞紐的地位。
補充信息
衢州是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曆史名城,唐代設州,因三衢山得名,自古為交通要沖。該詞在古詩詞中多用于表達地理方位或借指繁華市集。
《三衢》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三條并列的大路。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道路寬闊,交通繁忙的場景。
《三衢》這個詞由“三”和“衢”兩個部分組成。其中,“三”的部首是“一”,“衢”的部首是“行”。整個字的總部首為“一行”。根據筆畫來分解,《三衢》一共有11個筆畫。
《三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為了方便交通和人流的流動,經常會開通三條并列的大路,形成主要的道路網。這三條大路通常被稱為“三衢”。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被引申為形容道路寬闊、交通繁忙的意思。
《三衢》的繁體字為「三衢」。它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三衢》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1. 城市中心的《三衢》車水馬龍,非常繁忙。
2. 他們家的門口是一條寬闊的《三衢》,出行非常方便。
3. 這座城市的《三衢》是商業中心,吸引了大量遊客。
三衢口、三衢道、三衢街、三衢橋、三衢交通
三路,三大道,三條大路
小巷、窄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