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後以“鷦鷯心”比喻欲望不高,易于自足的心願。 宋 張九成 《秋興》詩:“田園愛 潛 歸,簞瓢識 顔 樂。譬彼鷦鷯心,平坐在叢薄。”
“鹪鹩心”是一個源自《莊子·逍遙遊》的典故,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哲學背景
莊子用鹪鹩的生存狀态闡述道家“知足寡欲”的思想,強調人應像鹪鹩一樣安于本分,避免貪求過多。
文學引用
宋代張九成在《秋興》中以“譬彼鹪鹩心,平生在叢薄”表達淡泊自適的人生态度,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的正面意義。
現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不慕名利、心境平處世态度,如:“他雖居高位,卻懷鹪鹩心,生活簡樸。”
部分詞典(如)提到“鹪鹩心”有“心胸狹窄”的負面含義,但此解釋與《莊子》原意及主流用法不符,可能是誤傳或引申義。建議以權威典籍和文獻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典等古籍資源。
鹪鹩心,是指一種憂郁的心境或狀況,常用來形容人們内心的煩惱、憂傷或沮喪。該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深入了解它的含義和來源。
拆分部首:鹪(鳥)+ 鹩(鳥)+ 心(心)
筆畫:鹪(11畫)+ 鹩(11畫)+ 心(4畫)
來源: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鹪鹩是一種小巧而美麗的鳥,有着它獨特的鳴叫。而心則代表内心的情感和感覺。鹪鹩心一詞,原本描述了鹪鹩鳥在悲涼的聲音中所傳達出的情感,後來逐漸引申為對于憂郁情緒的形容。
繁體:鷦鷯心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鶢鷑心
例句:她的失戀讓她陷入了深深的鹪鹩心,整天愁眉苦臉的。
組詞:鹪鹩郎(指鳥類學者或鳥類研究者)、鹪鹩鳴(指鹪鹩鳥鳴叫的聲音)。
近義詞:憂心忡忡、憂愁、沮喪、煩躁。
反義詞:開心、快樂、舒暢、歡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