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極小的力量。《三國志平話》卷上:“我王這裡授其牒,無兵無将,又無智謀,又無縛雞之力。”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慮那個!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隻能臨危不苟,兒子怎死,我怎麼陪着。”
“縛雞之力”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縛雞之力(拼音:fù jī zhī lì)字面意為“捆綁雞的力氣”,比喻力量極其微弱,多用于形容人體力不足或能力有限。常與“手無”連用,如“手無縛雞之力”,強調連最小的力氣也沒有,體現體弱或缺乏實際能力。
出處
結構特點
成語為偏正結構,“縛雞”修飾“力”,突出“力”的微小。
該成語通過具象的“縛雞”動作,生動傳達了力量微小的抽象概念,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也可表達自嘲或諷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漢典》《石點頭》等權威典籍。
《縛雞之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淩駕于常人之上的非凡力量。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人或某種力量超乎尋常、異常強大。
《縛雞之力》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縛雞之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留侯列傳》中的“力能縛雞,何以比之”,有關劉邦力量之強大的記載。而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縛雞之力」。
在古代漢字中,《縛雞之力》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比如,「縛」可以寫作「縛」,「雞」可以寫作「雞」,「力」仍然保持不變。
1. 他展現出的力量真是《縛雞之力》,令人無法相信。
2. 她的領導能力真是《縛雞之力》,團隊在她的帶領下取得了***************。
組詞:
縛手縛腳、縛胸束腰、力不從心。
近義詞:
超凡脫俗、非同凡響、非凡能力。
反義詞:
弱不禁風、無能為力、乏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