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縛雞之力的意思、縛雞之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縛雞之力的解釋

形容極小的力量。《三國志平話》卷上:“我王這裡授其牒,無兵無将,又無智謀,又無縛雞之力。”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慮那個!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隻能臨危不苟,兒子怎死,我怎麼陪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縛雞之力”是漢語中用于形容力量極其微弱的成語。字面指捆綁雞的力氣都不具備,引申為形容人力量弱小或能力不足,常與否定詞連用,如“手無縛雞之力”。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三國志平話》中諸葛亮自謙的表述:“吾乃南陽一耕夫,手無縛雞之力”,後逐漸演變為固定用法。

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兩種語境:

  1. 身體力量層面:指體力不足,如“他病愈後虛弱得手無縛雞之力”
  2. 能力象征層面:比喻缺乏處理事務的能力,如“面對複雜報表,新人顯得毫無縛雞之力”

成語結構采用“動詞+名詞+之+名詞”的文言格式,其中“縛”作動詞表捆綁,“雞”為受事對象,“力”特指所需能力值,通過縮小具體動作所需力量來形成誇張修辭效果。近義表述包括“弱不禁風”“力不能支”等,反義成語則有“拔山扛鼎”“力能扛鼎”。

權威文獻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09頁對“縛雞之力”的釋義,以及《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中對該成語曆史演變的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縛雞之力”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縛雞之力(拼音:fù jī zhī lì)字面意為“捆綁雞的力氣”,比喻力量極其微弱,多用于形容人體力不足或能力有限。常與“手無”連用,如“手無縛雞之力”,強調連最小的力氣也沒有,體現體弱或缺乏實際能力。


二、來源與典故

  1. 出處

    • 最早見于元代戲曲《賺蒯通》:“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
    • 明代《石點頭》進一步推廣了這一用法:“平日隻會讀書寫字,刺繡描花,手無縛雞之力”。
    • 另有說法認為其典故源自《莊子·齊物論》中“縛雞”的寓言,暗喻微弱之力難成大事。
  2. 結構特點
    成語為偏正結構,“縛雞”修飾“力”,突出“力”的微小。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五、總結

該成語通過具象的“縛雞”動作,生動傳達了力量微小的抽象概念,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也可表達自嘲或諷刺。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漢典》《石點頭》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變性不管不顧財币側傾恥與哙伍垂業出沒不常遏勃飛粟俸工風迹封蔭榦輔高揚宮襜拱墓怪生貫月槎孤标傲世歸視咳兒賀蘭鶴目亨達後半天候天将軍佩蕑屦接鄰警邁救火車拒人于千裡之外藍澱鯉魚風馬介梅蘭芳緬想密量劘拂漂麥乾行耆叟驅騁去僞存真删采山體神采奕然聲述神社食舉石尤雙套飛車貪黑同進士出身銅石圖德帷子沃疇先王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