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喙息的意思、喙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喙息的解釋

(1).有口能呼吸者。代指人和一切動物。《史記·匈奴列傳》:“元元萬民,下及魚鼈,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司馬貞 索隱:“蟲豸之類,或企踵而行,或以喙而息。”《漢書·公孫弘傳》:“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顔師古 注:“喙息,謂有口能息者也。” 明 唐寅 《柱國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壽序》:“在物則翾飛喙息,草夭木喬……無不蒙其福音。”

(2).猶喘息。短暫的休息。 嚴複 《原強》:“當是之時,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蓋幾靡有孑遺,耗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喙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代指有口能呼吸的生物
    指代包括人類在内的一切動物,尤其強調用口呼吸的特征。例如《漢書·公孫弘傳》提到“跂行喙息,鹹得其宜”,顔師古注:“喙息,謂有口能息者也。”
    注:“跂行”指用足行走的生物,“喙息”則涵蓋用口呼吸的動物。

  2. 比喻短暫的喘息或休息
    引申為像喘息一樣的短暫休息。如嚴複《原強》中“衽革枕戈,不得喙息”,形容民衆在動蕩中無法喘息。


二、古籍與文獻用例

  1. 古代文獻

    • 《史記·匈奴列傳》用“跂行喙息蠕動之類”概括所有生物(包括蟲類、鳥獸等),體現其泛指性。
    • 明代唐寅在文章中曾以“翾飛喙息”描述飛鳥與走獸,進一步佐證其代指動物的用法。
  2. 近現代延伸
    該詞在近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文本,如嚴複的政論文章,借古義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隱喻。


三、總結

“喙息”既可泛稱動物(側重生理特征),也可比喻短暫休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喙息的意思

喙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鳥類動物閉合嘴巴,靜止或停止鳴叫。

拆分部首和筆畫

喙息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喙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它的繁體字是噓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喙息的漢字寫作“囟忽”。

例句

1. 熱鬧的鳥市在太陽升起後開始喧嚣,而當黃昏降臨時,鳥兒們開始喙息,整個市場恢複甯靜。

2. 天上的燕子在一片歡快的鳴叫後,突然停止了,開始喙息。

3. 這隻鳥在寂靜的森林裡喙息,讓人感受到一種甯靜和平靜。

組詞

1. 喙鳥 - 指具有長而尖的喙的鳥類。

2. 喙尖 - 指鳥類喙部尖銳的部分。

3. 吻喙 - 指鳥類的嘴巴。

近義詞

1. 閉嘴 - 指嘴巴關閉,不再說話。

2. 寂靜 - 指沒有聲音或噪音。

反義詞

鳴叫 - 指鳥類發出聲音或叫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