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戎節的意思、戎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戎節的解釋

兵符。引申指兵權。 唐 韓愈 《烏氏廟碑銘》:“授我戎節,制有壃墟。” 唐 元稹 《莺莺傳》:“廉使 杜确 将天子命以總戎節,令於軍,軍由是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戎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核心層次,結合古代軍事制度與文化背景進行闡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戎節(róng jié)為複合詞:


二、曆史語境中的軍事職能

  1. 調兵憑證

    先秦至漢代,戎節是中央控制軍隊的核心信物。《史記·文帝本紀》載“持節虎符”方可調動軍隊,違者以謀逆論處,凸顯其權威性。

  2. 身份象征

    唐代節度使制度中,“節”為官職标志(如旌節),《新唐書·百官志》明确“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既是軍權象征,亦含代天子巡守之意。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7卷)[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頁1103.
  2.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頁267.
  3.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82: 卷十.
  4. 歐陽修. 新唐書[M]. 中華書局, 1975: 卷四十九.
  5. 陸遊. 老學庵筆記[M]. 中華書局, 1997: 卷二.
  6.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卷五十四.

網絡擴展解釋

“戎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戎節”指兵符,即古代調遣軍隊的憑證。該詞由“戎”(軍事、兵器)和“節”(符節、憑證)組合而成,強調軍事領域的權力象征。

二、引申含義

在唐代文獻中,“戎節”被引申為兵權,表示對軍隊的指揮權。例如:

三、字義分解

  1. 戎(róng):

    • 本義為兵器、武器(如“兵戎”);
    • 引申為軍事或軍隊(如“戎馬”“投筆從戎”);
    • 亦指中國古代對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2. 節(jié):

    • 原指竹木的分段處,後擴展為符節、節制等含義;
    • 在軍事語境中特指符節憑證。

四、補充說明

“戎節”多用于唐代文獻,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軍政術語,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軍事權力的象征與行使展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烏氏廟碑銘》《莺莺傳》等唐代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百喙傍貫八郤北京話補助岑樓齊末柴米油鹽斥呵蟲蛾抽鬥當之無愧燈泡鄧通山得意洋洋防鏽漆非愚則誣賦畀賦輿該班兒宮龍公義管着詭速椁帱顧意赫烈火寸箭袖鏡史金枝玉葉機軸跼身列城亂套倫侪洛濱笙漫江貌是情非弭定磨煉内樂府年少無知鳥曆憑眺侵罔耆婆耆婆求歡霎那間送元二使安西竹裡館夙凋唐山袒谪陶镕田青卧鎮五洲四海夏康烋烋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