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戎节的意思、戎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戎节的解释

兵符。引申指兵权。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授我戎节,制有壃墟。” 唐 元稹 《莺莺传》:“廉使 杜确 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於军,军由是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戎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次,结合古代军事制度与文化背景进行阐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戎节(róng jié)为复合词:


二、历史语境中的军事职能

  1. 调兵凭证

    先秦至汉代,戎节是中央控制军队的核心信物。《史记·文帝本纪》载“持节虎符”方可调动军队,违者以谋逆论处,凸显其权威性。

  2. 身份象征

    唐代节度使制度中,“节”为官职标志(如旌节),《新唐书·百官志》明确“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既是军权象征,亦含代天子巡守之意。


三、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7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页1103.
  2.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页267.
  3. 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1982: 卷十.
  4. 欧阳修. 新唐书[M]. 中华书局, 1975: 卷四十九.
  5. 陆游. 老学庵笔记[M]. 中华书局, 1997: 卷二.
  6. 班固. 汉书[M]. 中华书局, 1962: 卷五十四.

网络扩展解释

“戎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戎节”指兵符,即古代调遣军队的凭证。该词由“戎”(军事、兵器)和“节”(符节、凭证)组合而成,强调军事领域的权力象征。

二、引申含义

在唐代文献中,“戎节”被引申为兵权,表示对军队的指挥权。例如:

三、字义分解

  1. 戎(róng):

    • 本义为兵器、武器(如“兵戎”);
    • 引申为军事或军队(如“戎马”“投笔从戎”);
    • 亦指中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 节(jié):

    • 原指竹木的分段处,后扩展为符节、节制等含义;
    • 在军事语境中特指符节凭证。

四、补充说明

“戎节”多用于唐代文献,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军政术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军事权力的象征与行使展开。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例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乌氏庙碑铭》《莺莺传》等唐代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鞍韂剥泐宝色贬励辩证逻辑布演不悆禅门陈蕃室承命倒侧地点冬卿匵护方面官访闻粉面油头哥本哈根大学歌拍格样公家人关门大吉骨肉红参后筵骥坂积素累旧倨倨丽好流澜露面满腹经纶妙节命历鸟惊鱼骇泥垡头怒号排连篇末穷腊儒服膳牌诗博士试墨帖水作熟土兕虎死要面子踏春堂皇冠冕弢光陶冶天根铜盘奁子通晓违卜五窦联珠悟解仙书云篆闲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