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卧治,卧護。《東觀漢記·景丹傳》:“ 弘農 逼近京師,知将軍病,但得将軍威重,卧以鎮之,足矣。”《三國志·魏志·杜畿傳》:“顧念 河東 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卧鎮之。”《舊唐書·裴度傳》:“ 文宗 遣吏部郎中 盧弘 往 東都 宣旨曰:‘卿雖多病,年未甚老,為朕卧鎮北門可也。’” 宋 蘇轼 《答漕使啟》:“才無取於折衝,愧已深於卧鎮。” 清 錢謙益 《奉谒少師高陽公于裡第感舊述懷即席賦詩》之六:“一綫白溝如帶水,煩公卧鎮 草橋關 。”
“卧鎮”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憑借威望或能力,無需實際行動即可鎮守一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卧鎮”由“卧”(躺卧)和“鎮”(鎮守)組成,字面意為“躺着鎮守”。實際指依靠個人威信或軍事威懾力,即使不親臨前線也能安定局勢。例如《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曾讓病中的景丹“卧以鎮之”,僅憑其威名震懾敵軍。
需注意與“卧薪嘗膽”等詞區分。“卧鎮”強調威懾力而非隱忍,部分現代解釋(如“隱藏等待時機”)可能存在引申或誤讀。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褒獎語境,體現以威望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思想。
卧鎮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漢字詞,可以指代地理上的某個地方或特定的狀态。下面将對卧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進行介紹,并給出一些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卧鎮由卧字和鎮字組成。其中,卧字的部首是卩,筆畫為5畫;鎮字的部首是钅,筆畫為16畫。
卧鎮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記錄,但可以猜測其可能與軍事防禦有關。卧指躺下的狀态,可以理解為做好伏擊準備;鎮指轄區的管理、安撫,可以理解為守衛所在地。綜合而言,卧鎮可以解釋為在某個地方進行伏擊并守衛該地。
在繁體字中,卧鎮保持相同的形狀,沒有變化。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卧字的形狀稍有差異,以後來的印刷體為準。鎮字的形狀則與現代保持一緻。
1. 他卧鎮在山坳中,等待敵人的到來。
2. 這個村莊被一位英勇的将軍所鎮守,形勢穩定。
卧地、卧床、卧室、鎮壓、鎮定、鎮痛
卧伏、伏擊、保衛、鎮守
起身、出發、進攻、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