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絍織”。紡織。《北史·蕭大圜傳》:“侍兒五三,可充絍織;家僮數四,足代耕耘。” 明 陳子龍 《<佩月堂詩稿>序》:“蓋古者民間之詩,多出于絍織井臼之餘,勞苦愁慕之語,動于情之不容已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十四娘 為人勤儉灑脫,日以絍織為事。”
“纴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資料歸納如下:
“纴織”指紡織,即紡紗與織布的手工勞作。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絍織”,屬于異體字現象。
“纴”單獨使用時,既可指織布的紗縷(如《漢書·嚴助傳》“婦人不得紡績織纴”),也可泛指紡織動作(如《晉書》中“織纴皆取成于婢仆”)。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對古代生活的描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纴織(lǐn zhī)是一個漢字,由“纟”和“纟”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纟”,筆畫數為6,并且每一部分都是由3根橫的筆畫構成。
這個漢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它的寫法稍有不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纴織的寫法較為簡單,隻包含一個纟部分。隨着字的演變,現代漢字中加入了第二個纟部分,使得該字的結構更加複雜。
在繁體字中,纴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雖然兩種字體的形狀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和拆分部首都是相同的。
以下是使用纴織這個詞的例句:
1. 在農村,婦女們辛勤地纴織着棉花。
2. 他是一位出色的纴織師,手工制作的織品精美細緻。
纴織并沒有很多的組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組詞:
1. 纴織工:指從事紡織工作的人。
2. 纴織廠:指專門進行紡織生産的工廠。
纴織的近義詞有:紡織、織布。這些詞都指将纖維材料進行編織或織造的行為。
纴織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彙,但可以使用不纴織、停止纴織等來表示停止紡織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