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曾友于》:“自此兄弟相安。而 成 性剛烈,輒批撻諸弟,於 孝 尤甚。”
“批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為敲打
根據《聊齋志異》引例(如《曾友于》中“辄批撻諸弟”),該詞原指物理上的擊打動作,如用手掌或器具打人。
拆解字義:
引申為批評責備(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其可表示對錯誤行為的嚴厲批評,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體現,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
建議優先以《聊齋志異》等古籍用例(敲打)和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為準,其他來源的引申義需謹慎考證。
批撻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批”和“撻”兩個字組成。
部首:批字的部首是手,撻字的部首是扌。
筆畫:批字一共有3畫,撻字一共有10畫。
來源:批撻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指責、責罵的意思。常用于形容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和譴責。
繁體:批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抨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批撻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現代漢字類似。
例句:1. 他受到了全社會的批撻;2. 對不道德行為要嚴肅批撻。
組詞:批評、撻伐、撻罰、批駁。
近義詞:譴責、斥責、責罵。
反義詞:表揚、贊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