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君之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為了逢迎讨好,故意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君主或上位者),并引導其作惡或加劇惡行。這種行為被認為比單純順從君主錯誤更嚴重。
需注意與“長君之惡”的區别:後者指縱容君主已有的錯誤,而“逢君之惡”更強調主動誘導君主作惡,罪責更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古今小說》相關章節。
《逢君之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遇到君主的惡行或殘暴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逢君之惡》的成語由三個部首構成,分别是“辶”、“口”和“心”。辶是行走的意思,口是嘴巴,心是心髒。根據五行八作的原理,其中的辶部屬于木,口部屬于火,心部屬于火。
根據筆畫,它包含了13個筆畫。
來源與古時候漢字寫法:
《逢君之惡》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民一世而不見其君曰才,吾不欲見其逢君之惡而能改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見有才能的君主,但吾願意遇到惡行的君主并能改變他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逢君之惡”是以繁體字形式書寫的。繁體字是漢字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它的書寫比較複雜,筆畫較多。但在現代,大部分地區已經普遍使用簡體字。
例句:
他們遇到了君主的殘暴行為,經曆了逢君之惡。
組詞:
逢惡、逢險、迎惡、遇惡。
近義詞:
逢惡可喜、逢奸宜戰、遇惡如斯。
反義詞:
逢君之善、逢惡必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