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性的意思、人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性的解释

(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不通人性

详细解释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 欧阳修 《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捨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识人性。有几个 * 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 就绪绪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

(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萧红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 还有象,更通人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性的汉语词典释义

人性(rén xìng)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为:

  1. 人的本性

    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包含自然属性(如生理需求)与社会属性(如道德情感)。《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强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质。

  2.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传统语境中,人性常与“性善论”(孟子)或“性恶论”(荀子)关联,指向人内在的道德潜能。《辞海》释为“人之禀性”,需通过修养实现道德完善。


词源与语义演变


跨学科视角的权威补充

  1. 哲学维度

    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人是理性动物”,与中国“仁”的概念形成对话。

  2. 社会科学研究

    哈佛大学道德认知实验表明,共情能力是人性普遍成分之一(来源:Science期刊,2012年研究)。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3.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 亚里士多德著, 廖申白译注. 《尼各马可伦理学》. 商务印书馆, 2003.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权威文献,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人性”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人性指人类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心理特征,既包含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涵盖社会文化塑造的品性。狭义上指区别于动物的理性、道德等特质;广义上则包括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心理属性(如生存本能)。

二、核心特征

  1. 双重属性

    • 自然属性:如生存本能(饥饿时觅食)、自我保护(危险时逃避)
    • 社会属性:包括同情心(帮助受困者)、道德观念(诚实守信)、社交需求(建立人际关系)
  2. 矛盾复杂性
    表现为善恶交织:既有善良与宽容,也存在自私与嫉妒。例如长期施恩反遭怨恨,或对他人成功产生妒忌。

  3. 动态发展性
    受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及教育环境影响,如阶级社会中人性可能体现阶级性,后天环境会强化或改变先天倾向。

三、典型表现

四、学派观点

可通过等来源获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兵不厌权馛馛不奈烦惨无人理长鬣长天大日成头笞掠逮贱单峰驼傎到对值额黄贰统防盛坊厢饭丸风雅分契粪清刚直不阿鲠避含贝盍彻衡服黄竹筒秽毛火田戒鼓进鋭退速迥然虀盐开镜康胜课兆吏民龙卷面面观谬幽炰燔破禁噗通起驶雀鼠之争桑韦驶步轼柜十色耸服松落泰定停省透泄脱胶鵌鼵忘世嵬然不动武训贤德细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