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直之箭。《禮記·投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鄭玄 注:“枉、哨,不正貌。為謙辭。”
(2).箭名。八矢之一。《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 鄭玄 注:“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3).星名。《史記·天官書》:“枉矢,類大流星,虵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是時,枉矢西流,如火流星,虵行若有首尾,廣長如一匹布著天,矢星墜至地,即石也。”《陳書·高祖紀上》:“且自攝提無紀,孟陬殄滅,枉矢宵飛,天弧曉映。”
“枉矢”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不直之箭
原指彎曲的箭矢,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禮記·投壺》記載,主人在投壺遊戲前會謙稱自己準備的是“枉矢、哨壺”(不直的箭和有缺口的壺),以示對賓客的尊重。這種用法體現了古人以物自謙的表達方式。
箭名(八矢之一)
作為周代八種箭矢之一,枉矢被歸類為“火射”類武器,主要用于守城和車戰。據《周禮·夏官·司弓矢》記載,其特點是飛行時帶有火光,類似後世的飛矛。這類箭矢因形似流星,也被稱為“變星”。
星名
指古代天文觀測中的一種流星。《史記·天官書》描述其形态“如大流星,蛇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漢代文獻《漢紀》進一步記載其墜地後化為隕石的現象。
補充說明:
《枉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彎曲、偏斜的箭。
《枉矢》的部首是⺮(zhú)和矢(shǐ),它的總筆畫數為9。
《枉矢》的典故出自《紅樓夢》第57回。故事中,賈府中的寶玉射箭時,彎曲的箭不但沒有射中目标,反而傷害了怡紅院的薛蟠,由此引出了“枉矢”的比喻。
《枉矢》的繁體字為「枉矢」。
在古代,枉矢的寫法有時會略有不同。枉可以寫作「曠」,矢可以寫作「矢」或「瞹」。
1. 盡管他努力工作,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枉矢一箭。
2. 那個團隊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終于射中了不可戰勝的對手,沒有白費一枝枉矢。
3. 這個項目的失敗隻會是我們的努力成果的一枝枉矢。
枉然、枉費、枉自、枉用、枉屈等。
失手、誤射。
準确、正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