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柔寡断的意思、仁柔寡断的详细解释
仁柔寡断的解释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 汉献 、 唐昭 之儔耳!”
词语分解
- 仁柔的解释 仁爱温和。《后汉书·史弼传论》:“夫刚烈表性,鲜能优宽;仁柔用情,多乏贞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汉高帝 晚岁欲易太子,盖以 吕后 鷙悍, 惠帝 仁柔,为宗社远虑。”《宋史·外国传三
- 寡断的解释 缺少决断力优柔寡断详细解释没有决断。《韩非子·亡徵》:“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专业解析
“仁柔寡断”是由“仁柔”与“寡断”组成的汉语成语,指人因过于仁慈温和而缺乏决断力。以下从词义构成与使用场景两方面详释:
一、词义解析
- 仁柔:源于儒家思想,“仁”指仁爱宽厚(《论语·里仁》中强调“仁者安仁”),“柔”意为性情温和,《说文解字》注“柔,木曲直也”,引申为柔顺不争的性格特征。
- 寡断:取自成语“优柔寡断”,《韩非子·亡征》有“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的表述,指遇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力。
二、使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描述领导者或决策者因过度顾虑他人感受而贻误时机,例如:“主政者若仁柔寡断,易致政令迟滞”(参考《汉语大词典》释义)。在文学作品中常体现为人物性格缺陷,如《三国演义》对刘璋的评述即暗合此特质。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仁柔寡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én róu guǎ duàn,其核心含义指性格柔弱、缺乏主见,常用来形容人在决策时犹豫不决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释义与结构
- “仁柔”:本义为仁慈温和,但在此语境中带有贬义,暗含过度软弱、缺乏魄力之意。
- “寡断”:指做事犹豫、决断力不足。
- 整体意义:因性格过于柔弱或过于顾虑他人感受,导致无法果断决策。
2.出处与示例
- 典故来源:出自近代学者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原文批评某些统治者“孱弱少用”,并将其类比为汉献帝、唐昭宗等历史人物,称其为“仁柔寡断之主”。
- 例句:如《五代史演义》中描写楚王“仁柔寡断”,最终导致败亡的结局。
3.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或宾语,用于描述人性格或行为,含贬义色彩。
- 适用场景:常见于评价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或分析历史人物失败原因。例如:“他虽心怀仁德,但仁柔寡断,难当大任。”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优柔寡断(更强调犹豫不决,而“仁柔寡断”更突出性格的软弱性)。
- 反义词:雷厉风行、果敢决断。
该成语通过“仁柔”与“寡断”的对比,揭示了性格缺陷与行为后果的关联。其核心批判的是因过度温和而丧失决断力,适用于历史评析、文学描写或现实中的性格分析。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参考章炳麟的原文或《五代史演义》相关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阿各绰鼇海饱扬痹痼閟密冰川运动伯昌簸行才恰楚楚出剩除替俶献当州担锡斗富肺腑隔句宫车晚出鼾声鹤上仙滑跤惶怯迦沙急杵擣心揭锅激流经济杠杆景入桑榆锦囊句积善成德骏奔魁梧苦言劳金僚隶路庄板麻叶子靡饰捻接浓皂水判别绮井倾踬热歠丧服神丹时类释学书簏司铎四失宿恩所在皆是天氓梃刃无介屼立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