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仁恻的意思、仁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仁恻的解释

仁爱怜悯。《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臣父 纪 以为 汉 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惻,而死者更众。”《南史·孔琳之传》:“ 汉文 发仁惻之意,伤自新之路莫由,革古创制,号称刑厝。”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仁恻”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 基本词义
    “仁恻”由“仁”与“恻”组合而成,意为仁爱怜悯。其中:

    • “仁”指仁爱、善良,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范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
    • “恻”表示同情、悲痛,如《说文解字》释为“痛也”,引申为对他人苦难的感同身受。
  2. 文献出处与例句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 《后汉书·列女传》提到“阿母常仁惻”,体现对他人处境的关怀;
    • 《三国志·魏志》中“本兴仁惻,而死者更众”则用于讨论政策背后的仁爱意图。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他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常见于文学、历史文本中,强调情感的真挚与道德层面的善意。

  4. 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近义词包括“仁爱”“恻隐”等,其中“恻隐”更侧重对痛苦的怜悯,而“仁恻”兼具仁德与共情的双重内涵。

  5.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仁”与“恻”的独立含义仍活跃于词汇中,如“仁心”“恻然”等,延续了传统人文关怀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仁恻的意思

仁恻(rén c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仁”是指人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怀、慈爱和体谅;“恻”指同情的心情,即对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时产生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因此,仁恻表示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拆分部首和笔画

仁恻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心”,其中,“亻”是人的部首,代表人类;“心”是心的部首,代表情感。它的拆分笔画为从上到下依次为二画和七画。

来源

仁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尧曰》:“仁恻难施于人。”此处用来形容仁慈和同情心在人际间的难以实行。后来,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并在汉语中广泛使用。

繁体

仁恻的繁体写法是「仁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仁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根据《康熙字典》,仁的古时写法为「仁夂」,恻的古时写法为「恻于心」。

例句

1. 他人遭受困境时,我们应该怀有仁恻之心,伸出援手。

2. 他们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总是充满了仁恻,积极为他们争取权益。

组词

仁爱、恻隐、同情、怜悯

近义词

仁爱、同情、怜悯、怜爱、同病相怜

反义词

冷漠、无情、无恻隐、铁石心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