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財。《管子·小匡》:“又遊士八千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糧,財币足之。” 漢 賈誼 《過秦論》中:“發倉廪,散財币,以振孤獨窮困之士。”《後漢書·西域傳序》:“當斯之役,黔首隕於 狼望 之北,財币縻於盧 山 之壑。”
財币(cái bì)是漢語複合詞,由“財”與“币”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金錢與貨币,泛指一切具有經濟價值的財物。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用法及現代語義分層解析:
本義指物資、金錢的總稱。《說文解字》釋為“人所寶也”,強調其作為社會財富的屬性。
原指用于交換的貴重物品(如帛、玉),後專指貨币。《說文解字》注:“币,帛也”,後引申為流通貨币的代稱。
合成詞“財币” 即融合二者,強調可流通、可積累的財富形态。
定義為:“金錢,貨币。亦泛指財物。”
例證引《鹽鐵論·錯币》:“交币通施,民事不給,則財币匮而民力竭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1301)
釋義:“錢財和貨币;泛指財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5168)
釋為:“財貨與貨币。古以貝玉為币,後泛指金錢財物。”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42588)
在曆代經濟政策中,“財币”常與賦稅、貿易、國庫儲備挂鈎,如《管子·輕重篇》論及國家調控財币以平衡物價。
系統梳理“財币”從貝币到金屬貨币的演變,強調其作為價值尺度的功能。
(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08069990)
詞條“財币”釋義:“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及由此衍生的金融資産。”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00610)
“財币”是漢語中兼具曆史深度與經濟實用性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文獻及現代金融語境綜合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上述權威辭書及經濟史專著。
“財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現代語境進行以下分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cái bì,注音為ㄘㄞˊ ㄅㄧˋ,指代“錢財”或“貨币”。該詞在古代文獻中頻繁出現,例如:
二、現代衍生用法 在特定場景下(如網絡平台“有看投”),“財币”被用作虛拟貨币名稱,可購買付費内容。但此用法屬于小衆領域,需注意語境。
三、詞義特點 該詞強調物質財富的流通屬性,既包含實體貨币,也泛指資産,常見于經濟、曆史類文本中。其近義詞包括“資財”“錢币”,反義詞如“貧瘠”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經濟術語或現代虛拟貨币體系,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平台說明。
白門樓昞然除班大夢方醒大夜彫題都赫耳音鹗跱放行分袪浮誇風服軟甘蔗個錢歌壇海航汗洽股栗後拒還家畫助教花字嘉骐魚戛玉敲金介電常數卷石困獸連注理産羚羊靈枝霤槽隆刑峻法律賦幕井偶寝滂硠飄爾庀材牆墉牽延戚家軍凄冷氣息奄奄山丈筲箕聖恩十生九死石兕司職訟詞松碎台骀土蝗土練婉拒溫帶海洋性氣候文帚閑口論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