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賦的意思、律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賦的解釋

指有一定格律的賦體。其音韻諧和,對偶工整,于音律、押韻都有嚴格規定。為 唐 宋 以來科舉考試所采用。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四聲分韻,始於 沉約 。至 唐 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今賦試於所司,亦曰律賦。時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對,篇率八段,韻分於官,依韻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謹者亦可及。自 唐 迄 清 ,幾一千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形成的一種特殊賦體,其名稱源于對聲律、對仗、用典等形式的嚴格規範。據《中國文學史》記載,律賦定型于唐代,以限韻為基本特征,要求應試者在限定韻部下完成賦文創作。這種文體在宋代達到鼎盛,成為科舉取士的核心文體之一,《辭海》第七版指出其"以八韻為常式,講究平仄協調,句式工整"。

從文學形式分析,律賦具有三重規範體系:一是結構程式化,包含破題、承題、分韻等固定段落;二是聲律系統,須符合《切韻》系韻書的用韻規則;三是對仗體系,要求骈四俪六的工整句式。《唐代科舉與文學》研究顯示,現存唐代律賦約1500篇,多涉及禮制、天文、祥瑞等命題,如王勃《寒梧栖鳳賦》即為典型代表作。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學者李調元在《賦話》中特别強調律賦的"格法精嚴",指出其既承襲骈賦的修辭傳統,又發展出獨特的命題作賦制度。這種文體雖因形式束縛受到後世批評,但作為科舉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研究古代文人心态及文學制度具有特殊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律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特殊賦體,具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主要用于唐宋時期的科舉考試。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律賦指按照固定格律創作的賦體,其核心特征在于音韻和諧、對仗工整,且在字數、聲律、押韻等方面有嚴格限制。它由骈賦發展而來,但增加了限韻等規則,成為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


二、核心特點

  1. 格律嚴苛

    • 句式以四、六字句為主,講究骈偶對仗;
    • 押韻需符合規定韻腳,通常以八韻字為限(如“風日雲野軍國清肅”),且需按順序使用;
    • 字數一般不超過400字。
  2. 聲韻規範
    需遵循平仄規則,音律和諧,如唐代李昂《旗賦》即嚴格依韻創作。

  3. 内容導向
    多用于闡釋儒家經典或歌頌統治功績,實用性較強,文學性相對受限。


三、曆史背景與用途


四、與其他賦體的區别

律賦區别于骈賦的關鍵在于限韻和科舉用途;相較于古賦(如漢賦),其形式更為程式化,自由發揮空間較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案例,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6、9。

别人正在浏覽...

暗幕擺拉倍費迸瀉兵梢伯彊長支吃肥丢瘦倒頓叨領兜子杜伯扼臂惡疾惡女馮馮翼翼夫田功勤鬼目粽鬼飲谷田號啕大哭禾把紅绡互明呼頭見獵心喜見時知幾噤唫涼蟾臨柴令望六部聾瞽論賦陸氏橘冒煩枚别玟砧鬧炒炒前奏曲青龍疏勤勩七十二地煞勸善懲惡三丹田砂岩生拘舍生存義石窗四屋宿怒天造草昧恫矜通欄标題透鏡婉慧晚炬蚬木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