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财。《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后汉书·西域传序》:“当斯之役,黔首陨於 狼望 之北,财币縻於卢 山 之壑。”
财币(cái bì)是汉语复合词,由“财”与“币”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金钱与货币,泛指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财物。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用法及现代语义分层解析:
本义指物资、金钱的总称。《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宝也”,强调其作为社会财富的属性。
原指用于交换的贵重物品(如帛、玉),后专指货币。《说文解字》注:“币,帛也”,后引申为流通货币的代称。
合成词“财币” 即融合二者,强调可流通、可积累的财富形态。
定义为:“金钱,货币。亦泛指财物。”
例证引《盐铁论·错币》:“交币通施,民事不给,则财币匮而民力竭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1301)
释义:“钱财和货币;泛指财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5168)
释为:“财货与货币。古以贝玉为币,后泛指金钱财物。”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42588)
在历代经济政策中,“财币”常与赋税、贸易、国库储备挂钩,如《管子·轻重篇》论及国家调控财币以平衡物价。
系统梳理“财币”从贝币到金属货币的演变,强调其作为价值尺度的功能。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08069990)
词条“财币”释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及由此衍生的金融资产。”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00610)
“财币”是汉语中兼具历史深度与经济实用性的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文献及现代金融语境综合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上述权威辞书及经济史专著。
“财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现代语境进行以下分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cái bì,注音为ㄘㄞˊ ㄅㄧˋ,指代“钱财”或“货币”。该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例如:
二、现代衍生用法 在特定场景下(如网络平台“有看投”),“财币”被用作虚拟货币名称,可购买付费内容。但此用法属于小众领域,需注意语境。
三、词义特点 该词强调物质财富的流通属性,既包含实体货币,也泛指资产,常见于经济、历史类文本中。其近义词包括“资财”“钱币”,反义词如“贫瘠”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经济术语或现代虚拟货币体系,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平台说明。
矮林八陛半筹不纳包袱底儿抱默把素持斋北周冰言材德才韵迟囬冲爽打闷葫芦单发丹跗蜑娘第二国际断怪除妖独贵独贱夺门之变凡使告乏膏羶观衅瓜熟蔕落禾弟合头红潮毁责火匝匝家监简核浃月机徽祭韭净得经架金穣踘蹴罍罂冷寂略取辽空溜溜隆矜鸣杼迁虏牵蔓擒奸擿伏穷新七郤八手驱杀色理上算善星手扇停眠汶阳川西鄙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