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禳除邪6*惡災禍。《北齊書·斛律羨傳》:“行 燕郡 守 馬嗣明 醫術之士,為 羨 所欽愛,乃竊問之,答曰:‘須有禳厭。’”《新唐書·王缙傳》:“或夷狄入寇,必合衆沙門誦《護國仁王經》為禳厭,幸其去,則橫加錫與,不知紀極。” 唐 姚合 《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灰人漫禳厭,水馬恣沉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禳厭漢語 快速查詢。
“禳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禳”和“厭”兩個語素構成,主要用于古代宗教或民俗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禳災儀式的具體形式,可參考《周禮》《禮記》等文獻記載。
禳厭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作為名詞,它指的是一種傳統的祭祀儀式,目的是祈求消災、解厄。作為動詞,它指的是通過祭祀儀式來祈求消災、解厄。
禳厭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厃(厄),示為左部,厃為右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禳厭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辭書。它描述了一種祭祀儀式,即通過在特定時間和地點舉行儀式,祈求神靈庇佑,消除災難。這個詞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禳厭的繁體字為「禳厭」,包含兩個部分,左邊是禾,右邊是厎。
在古代,禳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禳厭的古時候寫法為「禳䔖」,其中䔖是指特定的祭祀儀式,與禳厭的意義相同。
1. 我們将舉行一場禳厭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 古代人們相信通過禳厭可以解厄消災,所以舉行這種儀式非常重要。
3. 民間傳統中,禳厭被視為一種能夠保護人們平安幸福的方式。
組詞:禳除、厭神、厭棄、禳救。
近義詞:消災祈福、祭祀。
反義詞:造禍、仍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