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逈絕”。 1.猶連綿。不絕貌。 南朝 宋 鮑照 《和王丞》:“秋心日逈絶,春思坐連綿。” 錢振倫 注:“春思秋心,相續不絶,所謂‘長意無已年’也。”
(2).高峻貌。 唐 岑參 《太白胡僧歌》序:“雲壁迥絶,人迹罕到。”
(3).超群卓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芳姿姝麗,蓋國無雙;風範清規,古今逈絶。” 明 張時徹 《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公諱 基 ,字 伯溫 ,神知迥絶,讀書能七行俱下。” 清 劉熙載 《藝概·詩概》:“ 唐 初四子沿 陳 隋 之舊,故雖才力迥絶,不免緻人異議。”
(4).遠勝,遠遠超過。 宋 陳善 《扪虱新話·韓文公參大巅》:“今觀 大巔 與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發,皆迥絶言議之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雜觚·乾隆辛卯會試榜得人》:“其出而任監司,治郡縣者,皆迥絶流輩。”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二節:“自茲以往,儒學之尊嚴,迥絶百流。”
(5).遠遠隔絕。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鄭雲叟》:“ 鄭徵君 為詩,皆祛淫6*靡,迥絶嚣塵。”《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台州府》引《宋志》:“而 蒼嶺 當 衢 、 處 、 婺 三州,岡阜深阻,行者窮日而後度,人煙迥絶。”
(6).猶迥别。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 魏 晉 疊興,盛衰迥絶; 齊 梁 接踵,貯積懸殊。”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大地各國, 埃及 、 印度 為至古,而 埃及 王族、士族、農族等級迥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迥絕漢語 快速查詢。
“迥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ǒng jué,其含義豐富,常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六種解釋:
超群卓絕
指人或事物具有卓越、超凡的特質。例如《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中“風範清規,古今逈絶”,以及明代張時徹的碑銘“神知迥絶”,均強調超越尋常的卓絕性。
高峻貌
形容地勢或物體的高聳險峻。如唐代岑參《太白胡僧歌》序言提到“雲壁迥絶,人迹罕到”,描繪山勢的高遠險要。
遠勝/遠遠超過
表示某方面明顯優于其他事物。例如康有為《大同書》中對比古代文明“等級迥絕”,突顯差距之大。
隔絕/遙遠
指空間或狀态上的疏離與阻隔。如“迥絕塵嚣”形容與世俗完全隔離的環境。
連綿不絕
此義項較少見,南朝鮑照詩句“秋心日逈絶,春思坐連綿”中“迥絕”與“連綿”對舉,表示情感持續不斷。
截然不同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差異顯著,如“風格迥絕”表示對比鮮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義項。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迥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迥(jìonɡ)和絕(jué)。其中,“迥”是由辶部和囬部構成,辶表示行走的意思,囬表示轉回的意思;“絕”是由糸部和欠部構成,糸表示絲綢的意思,欠表示不足的意思。
迥絕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形态上經過了一些變化。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迥絕的寫法稍有不同,迥的上半部分是元部,表示本義的意思;而絕則是由纟和欠組成。這種寫法與現代寫法有一定的差異,但意思是相同的。
迥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迴絕」,可以看出迴的寫法保留了古代的元部分,而絕的寫法則是由糸和卻組成。
以下是迥絕的一個例句:“他的說法迥絕于常人,颠覆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一貫認識。”這句話中,迥絕表示與常人截然不同,完全不同尋常的意思。
一些與迥絕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獨特、罕見、突出、異乎尋常等。反義詞則包括:相似、一緻、常态、尋常等。組詞方面,可以使用“迥然不同”、“突出絕倫”等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