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肉身灯的意思、燃肉身灯的详细解释
燃肉身灯的解释
用铁钩钩皮肤,钩上遍挂灯盏,贮油燃点。一种假借或误解佛教的“无义苦行”。《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禁僧俗捨身、断手足、炼指、掛灯、带钳之类幻惑流俗者” 元 胡三省 注:“掛灯者,裸体,以小铁鉤徧鉤其肤,凡鉤皆掛小灯,圈灯盏,贮油而燃之,俚俗谓之燃肉身灯。”
词语分解
- 燃的解释 燃 á 烧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烧。燃点。燃眉之急。 引火点着:点燃。燃灯。 焚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灯的解释 灯 (燈) ē 照明的器具:电灯。路灯。灯火(泛指亮的灯)。灯语(通讯方法之一)。灯标。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灯。指示灯。酒精灯。 装饰张挂的彩灯:灯节。灯市。河灯。冰灯。 笔画数:; 部
专业解析
"燃肉身灯"是一个具有特定宗教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源于佛教密宗的一种极端苦行供养仪式。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基本释义
指佛教修行者(多为密宗行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灯盏,在皮肤上钻孔或切割,置入灯芯、灌入油脂并点燃,以此作为对佛菩萨的至诚供养,表达舍弃自我、寻求觉悟的决心。其核心在于“以身燃灯”,将肉身视为供品和法器。
二、 宗教内涵与象征
- 最高供养(无上供养): 在佛教观念中,身体被视为最珍贵的所有物之一。燃肉身灯象征着修行者彻底放下对“我执”(对自我的执着)的贪恋,献出最珍爱之物供佛,以求无上菩提(觉悟)。
- 代众生苦: 部分修行者以此极端苦行,象征性地代受众生苦难,表达大慈悲心,祈愿众生离苦得乐。
- 破除无明: 燃烧的灯火象征智慧光明,以此苦行祈求佛力加持,破除内心的愚痴无明,获得智慧解脱。
三、 历史记载与实践
此修行方式在汉传佛教,尤其是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如宋、元、清时期)和藏传佛教中曾有记载和流传:
- 文献记载: 清代文献如《清史稿》或地方志中,偶有关于僧人或信徒在特定法会(如重大佛诞、祈雨、消灾)时进行此类苦行的记录。
- 仪轨依据: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燃身供佛”的典故,以及密宗经典中关于身供养的教义。具体实践则常依据特定的密宗教法或仪轨。
四、 现代认知与态度
- 非主流与受争议: 燃肉身灯被广泛认为是极其极端和危险的苦行方式。佛教的根本教义强调“中道”,不鼓励无益的自残行为。现代汉传佛教主流对此普遍持否定或极其谨慎的态度,认为过度伤害身体违背了佛法慈悲、智慧的精神,且易引起社会误解。
- 精神象征意义: 在现代佛教语境中,“燃肉身灯”更多被解读为一种象征,强调的是一种为法忘躯、彻底奉献的精神,而非鼓励实际的肉体伤害。修行者更注重通过持戒、禅修、智慧观照等方法来“燃烧”烦恼习气。
- 与“燃指供佛”的区别: 需注意与相对常见的“燃指供佛”(点燃手指或断指供养)区分。“燃指”虽也是苦行,但程度和危险性通常低于全身性的“燃肉身灯”。
权威参考来源: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对“燃身”等条目有详细解释,追溯其经典依据和历史背景。 (权威佛教工具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相关佛教史、密宗仪轨或苦行条目中会涉及对此类实践的解释和评价。 (综合性佛教权威参考书)
- 《中国佛教通史》(赖永海 主编): 在论述特定历史时期(如宋元明清)的佛教实践时,可能会提及此类现象的存在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权威佛教史著作)
- 《摩诃止观》研究(相关学术论文):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论述修行方法时,对极端苦行持保留态度,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汉传佛教主流对此的看法。 (代表性佛教论典及研究)
- 清代宫廷档案/地方志(如《清实录》、地方《宗教志》): 作为历史记录的原始材料,可能包含零星的相关记载。 (历史文献证据)
“燃肉身灯”是一个源于佛教密宗、具有强烈宗教牺牲色彩的术语,指以点燃自身血肉作为最高供养的极端苦行。它象征着破除我执、至诚供佛和代众生受苦的精神,历史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偶有实践记载。然而,在现代佛教认知中,它因其极端性和危险性而受到广泛质疑,主流观点强调其精神象征意义而非实际效仿,并认为其不符合佛教中道精神和慈悲智慧的根本教义。
网络扩展解释
“燃肉身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义演变:
一、原始含义(佛教苦行实践)
指古代佛教中一种极端的苦行方式,具体表现为用铁钩刺穿皮肤,悬挂灯盏并点燃,以此作为修行或供奉的仪式。此行为被后周世宗视为“无义苦行”,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明令禁止。元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详细描述了这一习俗的残酷性。
二、引申含义(成语化表达)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为信仰、正义或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如“用身体点燃灯火照亮他人道路”。但这种解释更多是语义的文学化扩展,与原始含义存在差异。
三、语义辨析
- 历史实践:属于被官方禁止的宗教行为,强调肉体痛苦(低权威性网页普遍提及)。
- 现代比喻:强调精神奉献,属于后起的象征性解读(仅提及)。
四、权威性说明
高权威性来源(如汉典、国学大师)均以原始苦行解释为主,建议优先参考此类释义,而比喻义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宝婺弊讹兵车仓遑程奏宸象螭鬽魍魉持有厨廪黨俠抵玉废熄封口妇道人家盖弓感生皋鸡沟郭悍石洪飙黄雀衔环虎伥魂飞魄扬建元竭精济人利物决价俊声靠近空辞况古临渴掘井丽响豅谼胪人门户差拨棉裤炮钎浅察倾踣亲末僧腊赏罸山烧沙咤十日之饮褷褷石铫拴马桩死求百赖唐巾贪将逃形铁牌躗语武怒吴兴仙羽宵旰邪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