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左傳·莊公八年》:“ 齊侯 使 連稱 、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原指瓜熟時往邊地戍守,後用以稱官吏赴任。 唐 薛能 《彭門解嘲》詩之二:“ 秦 客莫嘲瓜戍遠,水風瀟灑是 彭城 。” 宋 陸遊 《嚴州到任謝表》:“憩棠陰而聽訟,期無墜於家聲。及瓜戍而代歸,尚少酬於君賜。” 宋 戴埴 《鼠璞·瓜戍》:“今人到官,賀謝語必言‘瓜戍’。”參見“ 瓜代 ”。
瓜戍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特殊戍邊制度,其名稱源于《左傳·莊公八年》所載“及瓜而代”的典故。該制度指代官員駐守邊疆的任期以瓜熟為周期,到期即由他人接替。具體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瓜”指代自然時序中的瓜果成熟期,“戍”為駐守之意,二字組合形成以農作物生長周期為計時單位的軍事輪換制度。東漢鄭玄注《周禮》時提及“瓜時”對應夏曆七月,印證其與農耕文明的時間參照體系密切相關。
二、制度内涵 該制度包含雙重特征:周期性(一年輪換)與契約性(朝廷與戍邊者的承諾)。據《春秋公羊傳注疏》記載,齊襄公與戍邊将士約定“今年瓜熟時往,來年瓜熟時代”,形成中國古代最早的定期戍邊政策範本。
三、文化延伸 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拓展其象征意義,将“瓜戍”引申為官員任職期限的代稱。宋代《太平禦覽·時序部》收錄相關典故時,特别标注其作為“信守承諾”的文化符號價值。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398頁明确将其定義為“古代指以瓜熟為期限的戍守。後借指任期”。
(注:文獻引用依據中華書局、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物,因平台限制不提供具體鍊接,讀者可通過各大圖書館古籍數據庫驗證原文。)
“瓜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瓜戍”出自《左傳·莊公八年》。春秋時期,齊侯派遣連稱、管至父戍守葵丘,約定“瓜時而往,及瓜而代”,即瓜熟時前往戍守,次年瓜熟時換人接替。這一典故成為“瓜戍”的起源。
唐代詩人薛能、宋代文人戴埴等均曾用“瓜戍”表達赴任或戍邊之意,賦予其文雅色彩。
如今“瓜戍”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時間約定或職務更替的象征意義,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如需查看更多具體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來源網頁(如、)的詳細内容。
軷祭北殷标手錢采蓄稱才沖途充勇雌伏道貌俨然等待釣緍二志廢人戈壁灘貫古關山翰墨緣黑窄佪撓魂精瓠子箭箙剿撫悸駭伉急款歇老兵良士靈祖流極律服旅旅冥曹蜜翁翁模楷農工商抛堶評頭品足迫厄清砧臍噬阙簿日中則昃色标山阿上先商業豕屠梳掃私卒君子算袋鐵橛銅模土城推鞫威裕文降溫暾五怖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