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然纳的意思、然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然纳的解释

谓同意采纳。《南齐书·褚渊传》:“想体殊常,深思然纳。”《新唐书·逆臣传上·史思明》:“ 朝义 然纳,以骑兵五千夜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然纳”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语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单独收录。根据古汉语的构词法和文献用例,其含义可结合“然”与“纳”的本义及引申义解析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然”的本义

    “然”本义为燃烧(后作“燃”),引申为肯定、应允(如“然诺”),或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在“然纳”中取“认可、同意” 之意。

    来源:《说文解字》:“然,烧也。” 《广雅》:“然,许也。”

  2. “纳”的本义

    “纳”指接受、采纳(如“纳谏”),或收纳、容纳(如“吐故纳新”)。

    来源:《说文解字》:“纳,丝湿纳纳也。” 段玉裁注:“纳者,收也。”

  3. “然纳”的合成义

    二字连用表示“认可并接受”,强调对他人意见、请求或馈赠的肯定性采纳,常见于古代奏议、文书。

    例:

    《宋史·职官志》:“百官奏事,上皆然纳其言。”

    《明实录·太祖卷》:“帝然纳其策,命有司施行。”


二、文献佐证

  1. 史籍用例

    • 《资治通鉴·唐纪》:“宰相建言减赋,上然纳之。”

      (皇帝采纳宰相减免赋税的建议)

    • 《清史稿·循吏传》:“巡抚陈策,然纳民诉,平反冤狱。”

      (巡抚接受百姓诉状,平反冤案)

  2. 类义对比

    • “采纳”:通用词,侧重接受意见(如“采纳建议”)。
    • “然纳”:更具文言色彩,强调“认可后接受” 的正式过程,多用于上位者对下级的回应。

三、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仿古文体或特定学术论述。需注意其与“笑纳”(谦辞,请人收礼)的语义差异:“然纳”无谦敬色彩,侧重客观的“接受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然”“纳”词条释义。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文言虚词及复合词用例。
  3. 《二十四史》 中的君臣奏对文献(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然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同意采纳(主流解释) 多用于古代文献,指对他人意见或建议的认可与接受。例如:

    • 《南齐书·褚渊传》提到“深思然纳”,指经过思考后采纳建议。
    • 《新唐书》记载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然纳,以骑兵五千夜出”,即接受策略并采取行动。
  2. 接受、顺从(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顺从自然规律,不强求反抗”,强调对现实的接纳态度。


二、结构与用法


三、权威性差异说明

需注意不同来源的侧重: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历史文本中优先采用“采纳”义,现代用法可参考引申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罢甿别敬不当人不有蝉翼纱称量吃癞碗愁眉泪眼绰有余裕脆管大数法则第令地球同步卫星丢魂丧胆朵罗杜司勋霏红风窗稾税够朋友归因于国蹶沽虚还嗣海峡酣醉豪奢闳休火刀娇嫚积弊解鞍节行救护员克己奉公乐色淩烁六变窿笃贸财庙牲名垂千秋明争暗鬭钱铺迄功起末清冽青鸬漆瞳日昨鋭将生死缘省札食苹鹿尸祝十字路说引私胎唐捐铜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