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乾》:“飛龍在天……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又《革》:“大人虎變。” 孔穎達 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後遂以“龍行虎變”喻帝王革故鼎新,創制建業。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一》:“ 高祖 起于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 唐 虞 之禪,不階 湯 武 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征亂伐暴,廓清帝宇。”
“龍行虎變”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成語,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該成語最早見于《易經·乾卦》和《革卦》,其中《乾卦》提到“飛龍在天”,《革卦》有“大人虎變”之句。孔穎達在注釋中将其引申為“帝王革故鼎新,創制建業”,原意特指帝王或傑出領袖通過改革實現重大突破。
象征意義
以“龍”象征尊貴與變革之力,“虎”代表威猛與行動力,整體比喻事物從潛藏到顯赫的轉變過程,強調動态發展中的力量與智慧。
曆史用例
漢代荀悅在《漢紀》中以“龍行虎變”形容漢高祖劉邦從平民崛起、建立帝業的曆程,突顯其開創性意義。
現代引申
現代用法擴展至形容個人或組織從低谷到輝煌的蛻變,如企業家崛起、團隊突破困境等,側重“變化迅速且威力強大”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易經》相關注釋及漢代史書。
《龍行虎變》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勢迅速變化,形容情況出人意料,變化快速而劇烈。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行虎變》由“龍”、“行”、“虎”、“變”四個字組成。
“龍”字的部首是“龍”,共有16個筆畫;
“行”字的部首是“彳”,共有6個筆畫;
“虎”字的部首是“虍”,共有8個筆畫;
“變”字的部首是“讠”,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龍行虎變》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王經傳》,原文描述了當時曹操在解決中原割據勢力時,以其聰明才智,使得對手束手無策,被人形容為“龍行虎變”。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
《龍行虎變》是《龍行虎變》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寫法沒有現在的标準化,因此,《龍行虎變》的古時字形寫法會有一些差别,但整體意義是相同的。
例句:
1. 對手竟然在最後一刻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真是龍行虎變,讓我們措手不及。
2. 經濟形勢的龍行虎變讓許多企業陷入困境。
3. 每個人都應該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因為形勢可以隨時龍行虎變。
組詞:
龍貓、行列、虎視、變化、變革、變數。
近義詞:
急轉直下、改頭換面、天翻地覆。
反義詞:
一成不變、穩如泰山、靜如止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