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沉亞之 《湘中怨解》載, 垂拱 中,駕在 上陽宮 。太學進士 鄭生 晨發 銅駝裡 ,乘曉月渡 洛 橋,遇豔女,自言養于兄,因嫂惡,欲投水。生載歸,與之同居,號曰 汜人 。 汜人 能誦善吟,其詞豔麗不凡。數年後, 汜人 自述本系蛟宮之娣,貶谪而從生,今已期滿。遂啼泣離去。 宋 範緻明 《嶽陽風土記》:“ 鄭子況 為 嶽陽 太守,因上巳日攜家登 嶽陽樓 ,下望 鄂 渚。 鄭 追想 汜人 ,俄有所見,聞 汜人 歌曰:‘泝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裊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後詩詞中用作鐘情豔女之典。 宋 吳文英 《瑣窗寒·玉蘭》詞:“紺縷堆雲,清顋潤玉, 汜人 初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彭西園》:“無復 湘 中見 汜人 , 西園 蘭石愴如新。”
“汜人”是一個源自唐代傳奇故事的文學意象,特指被貶谪的仙女或神女形象。這一典故最早見于唐代沈亞之的《湘中怨解》,其中描述了一位名為“汜人”的龍宮仙女因罪被貶至人間,與書生鄭生相戀,最終被迫返回水府的故事。
原型故事
在《湘中怨解》中,“汜人”本是龍宮侍女,因過失被貶凡間,化身孤女與鄭生結緣。她善吟《九歌》《招魂》等楚辭,暗示其與楚地水神的關聯,最終在被迫分離時留下“願持醑酒,附書于波”的凄美誓言。
詩詞化用
宋代詞人吳文英多次引用此典,如《瑣窗寒·玉蘭》中“绀縷堆雲,清腮潤玉,汜人初見”,以“汜人”喻玉蘭的高潔,亦暗含對飄零身世的哀婉。其他文人亦借其象征孤高、短暫邂逅、命運無常 等主題。
文化象征
“汜人”融合了楚辭的浪漫色彩與唐代傳奇的悲劇性,成為古典文學中人神戀 模式的典型代表,與“湘妃”“洛神”等形象形成互文。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沈下賢文集》或宋代婉約派詞作中相關化用案例。
《汜人》指的是《詩經》中的一首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遺産之一。這首詩主要意思是指在汜水的邊上,有一群忠誠勇敢的人們。
《汜人》的拆分部首是“氵”和“人”,其中“氵”為水的偏旁,表示與水相關;“人”表示人類。
拆分部首後,可以得到“氵”(偏旁)和“仁”(實體)兩個部分。拆分後的筆畫數為3+2=5。
《汜人》這個詞的來源是《詩經》中的作品。《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部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當時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和思想。
《汜人》的繁體字是「汜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似。古時候的《汜人》可以寫作「泗人」。
汜人維水,亦若水。汜人維瀉,亦若右。(《詩經·大雅·大明》)
組詞有:汜縣(指汜水之上的地方)、汜水(古時候史書中所記載的一種水名)。
近義詞有:泗人(音同"汜人",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近)。
反義詞難以确定,因為《汜人》的意思是指一種狀态或情感,沒有明确的反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