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拙的意思、取拙的详细解释
取拙的解释
犹守拙。自谦之词。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词语分解
- 取的解释 取 ǔ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消去:取消。取缔。 与予去存弃舍送 笔画数
- 拙的解释 拙 ō 笨,不灵巧:笨拙。弄巧成拙。拙劣。 谦辞,称自己的:拙作。拙见。拙笔。拙著。 巧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取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 核心解释:“取拙”意为“守拙”,即以笨拙自居,常用作自谦之词。其中“取”表示采取或保持某种状态,“拙”指笨拙、不灵巧,在此语境中带有谦逊的意味。
二、出处与文学引用
- 古代文献:该词最早见于晋代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此句表达了作者在仕途遇挫后选择退隐、安于质朴生活的态度。
三、用法与语境
- 谦辞功能:古代文人常用“取拙”表达对自身能力或成就的谦逊态度,例如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观点为“拙见”等。
- 引申含义:除自谦外,也可暗含隐逸、不争的处世态度,与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观有一定关联。
四、现代应用
- 使用场景: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取拙”,但“拙”字仍广泛用于谦辞,如“拙笔”“拙译”等。
五、关联扩展
- 字义延伸:“拙”单独使用时,可表示笨拙(如“弄巧成拙”),或作为谦称(如“拙荆”指妻子)。
“取拙”是一个兼具谦逊表达与文化意蕴的古典词汇,其内涵可通过陶渊明的诗文和传统谦辞文化进一步理解。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参考、4、5中的《感士不遇赋》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取拙的词义
《取拙》是一个成语,意为取得拙笨之才。在此指通过努力和学习来获得技能或能力。
取拙的部首和笔画
《取拙》的部首是手(扌)和攸(㠯),共有8个笔画。
取拙的来源
《取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孔子弟子颜渊。他在文章中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取拙的观念。
取拙的繁体字
《取拙》的繁体字为「取拙」。
取拙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取拙」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
取拙的例句
1.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学业的成功,真是取拙之功。
2. 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通过取拙,勤奋学习才能获得进步。
取拙的组词
取拙没有常见的组词。
取拙的近义词
取拙的近义词有励志、奋发、勤学等。
取拙的反义词
取拙的反义词有取巧、怠惰、敷衍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