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徙的意思、驅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徙的解釋

驅逐遷徙。《宋史·奸臣傳二·張覺》:“ 金 虜恃虎狼之強,驅徙 燕京 富家巨室,止留空城以塞盟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驅徙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動詞,由“驅”和“徙”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強制性地驅逐并令其遷移。該詞強調通過外力迫使對象離開原居地并遷往他處,蘊含着強制性與被動遷移的雙重動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語義分析

  1. “驅”的本義與引申

    “驅”原指策馬前進(《說文解字》:“驅,馬馳也”),後引申為“驅逐”“逼迫”,如《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中的強制意味。在“驅徙”中,“驅”側重施加壓力迫使離開。

  2. “徙”的語義核心

    “徙”指遷移、搬遷(《廣雅·釋言》:“徙,移也”),常含被動或集體遷移義,如“遷徙”“徙民”。在複合詞中強化了空間位移的結果。

  3. 複合詞“驅徙”的整合義

    二字結合後,指以強制手段驅逐并迫使遷移至指定地點,多用于描述古代政府主導的人口遷移、流放罪犯或戰亂中的被迫遷徙,隱含權威性與不可抗性。

    例: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載“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偾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側面反映秦代“驅徙”戍邊之酷烈。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

  1. 強制移民政策

    曆代史書常見朝廷“驅徙豪強”“驅徙流民”以實邊或控轄京畿的記載,如西漢遷六國貴族至關中,削弱地方勢力(參考《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2. 戰亂中的被動遷移

    杜甫《無家别》中“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描繪安史之亂後百姓被驅徙流亡的慘狀,印證“驅徙”的悲劇色彩。

  3. 刑罰與流放

    《唐律疏議》将“流刑”列為正刑之一,實為制度化“驅徙”,如韓愈谏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即屬政治驅徙。


三、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驅徙”語義與現代“強制遷移”“驅逐出境”部分重疊,但更具曆史語境色彩。其構詞法仍活躍于“驅逐”“遷徙”等詞中,而“驅徙”本身因書面性強,今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表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對“驅”“徙”的釋義及複合詞考據
  2. 王力《古代漢語》中複合動詞的語義演變分析
  3.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史記》相關篇章
  4. 唐代律法文獻《唐律疏議》刑罰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驅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驅徙”由“驅”和“徙”兩字構成:

二、使用場景

  1. 曆史與戰争:常用于描述因外敵入侵、政策強制等導緻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例如《宋史》記載,金國曾“驅徙燕京富家巨室,止留空城”。
  2. 自然與社會變動:可比喻因自然災害、流離失所等被迫改變生活環境的狀态。
  3. 個人或群體境遇:引申為被迫脫離原有環境或生活狀态,如現代語境中的“職場驅徙”。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示例與出處

典型例子來自《宋史·奸臣傳二·張覺》,描述金國以武力迫使燕京富戶遷移,僅留空城履約的史實。

“驅徙”強調被動性和強制性,適用于曆史、社會及個人層面的被迫遷移情景。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查字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練暗化暴跳孛婁程李麤袍糲食呆子丹襟打破砂鍋問到底墊隘地景地子敦至彷彿反切繁祉沸脣風竇風規富安膚寸而合負壘感制公裡狗坊勾考鞲扇光栅過頭海拔鬟露積淖決事俊遊拉攏蓮腮黎刀離割淩波聆音察理摟算買櫂馬年馬通梅月圓冥迷磨礲淬勵南北朝锵锵濟濟謙套荏弱尚辭沙湧石跗時暑稅吏退默文書五雲車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