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巴士底獄的意思、巴士底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巴士底獄的解釋

法國巴黎的一座城堡。1382年建成,後成為囚禁政治犯的監獄,為法國封建************的象征。17 * 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克這座城堡,标志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開始。後7月14日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巴士底獄(Bastille)是法語詞彙的音譯詞,在漢語中特指法國巴黎的一座曆史建築。該詞由"巴士底"(音譯自Bastille)和"獄"(監獄)組成,字面可解作"巴士底監獄"。作為專有名詞,《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讀音為bā shì dǐ yù,屬曆史名詞範疇。

該建築始建于1370年,最初作為軍事要塞存在。16世紀起逐漸轉變為關押政治犯的國家監獄,因其高牆深塹的防禦工事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征性建築。在法國大革命中,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衆攻占巴士底獄的事件,被公認為大革命爆發的标志性節點,該日期後被确立為法國國慶日。

現代漢語語境中,"巴士底獄"具有雙重語義内涵:一方面指代具體的建築遺存(現遺址改建為巴士底廣場),另一方面已成為象征壓迫性統治的隱喻符號。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強調,其陷落标志着"舊秩序的崩潰和新社會的誕生"(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譯本)。

在文化傳播層面,該詞通過雨果《九三年》等文學作品在中國形成認知。根據《世界曆史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規範,中文表述應完整使用"巴士底獄"四字,避免簡化為"巴士底"以保持曆史概念的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巴士底獄(Bastille)是法國曆史上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建築,其詞義解釋可綜合以下要點:

一、曆史背景與建造

二、功能轉變與象征意義

三、攻陷事件與曆史影響

四、現代文化中的引申義

巴士底獄的實體建築雖已消失(現為巴士底廣場),但其作為反抗壓迫的精神符號,仍深刻影響着曆史與文化叙事。

别人正在浏覽...

奧地利帝國愎戾筆誤補複補天柱地不做聲稱合丑姹電斾跌四平法規颿樯反身代詞發志浮性光速寒華鶴舞猴池畫虎黃阪胡雕剌回憶錄見睹劍腹饴唇簡深矯亢絜臯進出口商品檢驗酒海來效雷嗔電怒兩馬烈武爐甘石陸續孟亭綿褫嫩寒盤匜漆姑清隽秋請去雄仍是折句使酒罵座時士說證貪耄田毛佻薄提醒駝轎畏忌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尾梢痿痟西極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