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獄的意思、巴士底獄的詳細解釋
巴士底獄的解釋
法國巴黎的一座城堡。1382年建成,後成為囚禁政治犯的監獄,為法國封建************的象征。17 * 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克這座城堡,标志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開始。後7月14日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詞語分解
- 巴士的解釋 〈方〉∶英語;公共汽車;的音譯
- 獄的解釋 獄 (獄) ù 監禁罪犯的地方:監獄。獄吏。獄卒。地獄。越獄。 罪案,官司:冤獄。文字獄。斷獄。獄訟。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巴士底獄(Bastille)是法國曆史上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建築,其詞義解釋可綜合以下要點:
一、曆史背景與建造
- 起源:巴士底獄始建于14世紀(1382年建成),最初是查理五世為防禦英軍進攻而建的軍事要塞。其名稱“Bastille”在法語中意為“城堡”或“堡壘”,原稱“聖安托萬監獄”。
- 建築特征:由8座圓形塔樓和厚石牆構成,占地2670平方米,曾是巴黎東部的重要防禦工事。
二、功能轉變與象征意義
- 從要塞到監獄:隨着巴黎城區擴張,巴士底獄失去軍事防禦作用,14世紀末被改為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伏爾泰等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家曾被囚禁于此。
- 專制象征:因長期關押異議人士,巴士底獄成為法國封建王權壓迫的象征,其惡劣的囚禁條件和殘酷管理加劇了民衆對專制制度的不滿。
三、攻陷事件與曆史影響
- 法國大革命導火索: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衆攻占巴士底獄,釋放囚犯并奪取武器,标志着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爆發。
- 後續影響:該事件推動了法國民主政治發展,7月14日被定為國慶日,成為全球追求自由與平等的象征。
四、現代文化中的引申義
- 文學隱喻:在當代網絡語境中,“巴士底獄文學”被用來描述刻意展現底層困境的叙事,與“凡爾賽文學”形成對比,反映社會不平等議題。
巴士底獄的實體建築雖已消失(現為巴士底廣場),但其作為反抗壓迫的精神符號,仍深刻影響着曆史與文化叙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巴士底獄」這個詞是指一個曆史上著名的監獄,也被稱為巴士底囚犯收容所。下面為你詳細解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巴(巳)+ 古(十)+ 度(廣)+ 獄(犬)
筆畫:巴(3畫)+ 古(5畫)+ 度(9畫)+ 獄(9畫)
來源:巴士底獄一詞源自英文"Bastille",即指法國巴黎的一座巴士底堡壘式城堡,曾被用作政治犯和************的監禁所。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們為争取自由而攻占了巴士底堡,這一事件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标志。
繁體:巴士底獄
古時候漢字寫法:巴士底獄
例句:他被關進了巴士底獄,無法離開。 (He was imprisoned in the Bastille and couldn't escape.)
組詞:巴士底獄囚犯、巴士底獄牆、巴士底獄起義
近義詞:監獄、囚犯收容所
反義詞:自由、解放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