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嶽的意思、藩嶽的詳細解釋
藩嶽的解釋
見“ 藩嶽 ”。
亦作“ 藩嶽 ”。1.指諸侯或總領一方的地方長官。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藩嶽作鎮,輔我京室。”《魏書·元脩義傳》:“ 靈太後 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嶽何得越職幹陳!’”《舊唐書·崔珙傳》:“ 崔氏 鹹通 乾符 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臺閣,踐藩嶽者二十餘人。”
(2).指邊防重鎮。 南朝 梁簡文帝 《戎昭将軍劉顯墓銘》:“内參禁中,外相藩嶽。”《北史·李崇傳》:“吾受國重恩,忝守藩嶽。”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嶽的解釋 嶽 è 高大的山:五嶽(中國五大名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稱妻的父母或妻的叔伯:嶽丈。嶽父。嶽母。叔嶽。 姓。 '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藩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字義分析:
一、基本釋義
-
諸侯或地方長官
指代分封的諸侯王,或總攬一方軍政大權的官員。例如:
- 晉代潘嶽在《為賈谧作贈陸機》詩中提到“藩嶽作鎮,輔我京室”,強調諸侯鎮守地方、輔佐中央的作用。
- 《舊唐書·崔珙傳》記載崔氏家族成員“曆台閣,踐藩嶽”,即擔任中央和地方要職。
-
邊防重鎮
特指軍事要地或邊疆防禦核心區域。例如:
- 《北史·李崇傳》中“吾受國重恩,忝守藩嶽”,表明李崇鎮守邊防要地的職責。
-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藩嶽”,屬于同義異形詞。
二、字義分解
- 藩(fān):本義為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衛,後指分封的屬地(如“藩國”)。
- 嶽(yuè):原指高山(如“五嶽”),後借喻地位崇高者(如“嶽父”),或代指重要職位。
三、文獻關聯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古典詩文,如《魏書》《後漢書》等,多用于描述官員職責或軍事布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嶽》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邊境山嶽”。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艹”是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相關的事物,“山”是土字頭部首,代表與地理地貌有關的事物。根據筆畫計數,這個詞彙一共有13個筆畫。
《藩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邊塞文化,它用來形容邊境地帶的山嶽地貌。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藩”字的舊字形是“幡”,意思和用法相似。而“嶽”字的古代寫法是“嶽”,也表示山嶽之意。
例句:
1. 這座城市守衛着重要的藩嶽。
2. 邊境地區的藩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關的組詞有:“藩翰”(指邊境地方的書信)、“嶽父”(指妻子的父親)等。
與“藩嶽”意思相關的近義詞包括:“邊境山脈”、“界山”等。
暫時沒有找到與“藩嶽”意思相反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