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文音譯。意為諷誦,指在佛經經文後用作諷誦的偈語,多為詩歌、韻文。《首楞嚴經》卷五之一:“ 阿難 及諸大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加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 宋 黃庭堅 《元豐癸亥經行石潭寺見舊和栖蟾詩甚可笑因削柎滅稿别和一章》:“空餘祇夜數行墨,不見伽梨一臂風。” 史容 注:“《涅槃經》雲:‘因本經以偈頌名祇夜。’譯梵祇夜,此雲重頌。”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道釋》:“祇夜伽陀, 唐 言諷誦。”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第十八問:更有否?答:普門品偈‘偈答無盡意’五字,應入 阿難 語;應是爾時佛以偈答‘無盡意曰……’十字,不應誤入祇夜。” 清 龔自珍 《最錄七佛偈》:“復次,三藏十二部,各有體裁,伽陀祇夜,皆不單行,此伽陀也,前後無附麗牽連之文,不得單行,破之二。”
“祇夜”是佛教經典中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祇夜(梵文Geya)音譯為“伽他”或“偈他”,意譯為應頌或重頌。它屬于佛典十二分教之一,指在經文長行(散文體叙述)之後,用韻文形式對内容要旨進行重複或總結的偈語,便于記憶諷誦。例如《首楞嚴經》中提到“祇夜加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即通過偈頌形式濃縮經文精華。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祇夜”泛指夜晚,可能與“祇”字多音多義有關(讀zhǐ時意為“僅”)。但此解釋在佛教經典中缺乏依據,更可能是文學引申用法。
在佛學語境下,“祇夜”特指經文中的重頌偈語,是佛教傳播與修習的重要文體形式。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涅槃經》《首楞嚴經》等原典。
祇夜是一個漢字詞,讀音為qí yè。它在古代的意思是古代的神廟、祭祀及其所在的夜晚。隨着時間的推移,祇夜的意義逐漸演變,現在更多地指代夜晚的寂靜和甯靜。
祇夜的部首是示(礻)和夕(夊),共有11個筆畫。
祇夜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字中,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崇敬和敬畏之情。隨着時間的發展,它的意義逐漸演變,成為了描述夜晚甯靜的詞語。
祇夜的繁體寫法為「祇夜」。
在古代,祇夜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祁」和「夜」的組合。此外,根據不同的時代和文化,寫法也可能有所變化。
1. 夜已深沉,寂靜的祇夜裡隻有微風吹過。
2. 在這個祇夜裡,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甯靜。
3. 祇夜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映照着安詳的夜空。
組詞:祇域、祇靜、祇寂。
近義詞:夜深、夜靜、夜幕。
反義詞:白晝、黎明、清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