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爵谥的意思、爵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爵谥的解釋

爵位和谥號。《文獻通考·經籍九》:“ 左氏 所書,不但稱其名,或字、或號、或爵謚多互見,學者苦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爵谥”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複合概念,指對貴族或官員死後追授的爵位與谥號的統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分釋“爵”與“谥”

    • “爵”即爵位,源于周代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代表生前的社會等級與政治特權,如《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谥”為谥號,是依據逝者生平功過給予的蓋棺定論式評價,如周文王谥“文”、嶽飛谥“忠武”,體現儒家“以谥表行”的倫理觀念。
  2. 複合制度的功能

    爵谥制度兼具政治表彰與道德評判雙重作用。例如,漢代霍光死後獲封“博陸侯”(爵)與谥“宣成”(谥),既延續家族封爵榮耀,又通過谥號“宣”(聖善周聞)、“成”(安民立政)彰顯其輔政功績。

  3. 曆史演變

    該制度在唐代趨于嚴密,《唐六典》規定“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薨,贈谥;其有德業佐時、勳庸卓越者,加爵”,表明爵谥授予需經禮部審議、皇帝敕定,成為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禮法工具。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古代禮制辭典》、中華書局《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禮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爵谥”是中國古代帝王對臣子進行表彰的複合概念,包含爵位和谥號兩部分,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爵谥(拼音:jué shì)指帝王根據臣子的功績,授予的爵位(貴族等級封號)和谥號(死後評價性稱號),用以表彰其貢獻與地位。

  2. 詳細解釋

    • 爵位:君主對貴族或功臣的封賞等級,如公、侯、伯等,代表社會地位與特權。
    • 谥號:對逝者生平的評價性稱號,如齊宣王的“宣”(褒揚其德政)、諸葛亮的“忠武”(表彰忠誠與武略)。
      兩者結合,既體現生前的功勳,也包含死後的曆史評價。
  3. 曆史應用示例
    唐代李隆基在政變後,曾追削武三思父子的爵谥,甚至“斫棺暴屍”,反映爵谥在政治鬥争中的象征意義。

注意:部分文獻中“谥”的拼音可能标注為“huì”,但現代漢語規範讀音為“shì”。

别人正在浏覽...

拔本百樓綳杠不知量蹅蹅忽忽超短裙嗤诋刺上化下答茬兒達名丹飙登龍術奠分地景鍛柳繁充方外侶分擘感慨系之谷積國外汗法赫赫有名蠚麻後帝候天假藉膠卷精弱金山寺急政藍籌股老本臨蓐樓煩率殺美諡民團鬧竹竿品格切割傾隤乞紐忽濃親與惸孤颀晳拳打腳踢卻地奢放聖雄市舍廋辭調風貼怪童歌歪不橫楞蕪廢無間是非詳跋縣旌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