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繩的意思、曲繩的詳細解釋
曲繩的解釋
猶枉法。《晉書·熊遠傳》:“ 姬公 不曲繩於天倫, 叔向 不虧法於孔懷。”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專業解析
"曲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彎曲法律或原則以遷就、迎合他人或某種目的,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 字面拆解:
- 曲: 使彎曲,引申為歪曲、不公正。
- 繩: 本指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标準、法度、規矩。
- 合成詞義: 指故意歪曲法律、規則或公正的标準,以達到不正當的目的,如阿谀奉承、徇私枉法或委曲求全。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常與司法、為官之道相關:
- 《漢書·刑法志》: “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鹹冤傷之……曲繩以厭其心。” (這裡指官吏斷案時歪曲法律條文以滿足個人意圖或迎合權勢)。來源:《漢書》
- 《後漢書·循吏傳序》: “斯皆曲繩 以就其事,枉直以從其欲者也。” (指官員在處理事務時違背原則,遷就他人私欲)。來源:《後漢書》
- 《南史·蔡廓傳》: “時中書舍人秋當、周赳并管要務……曲繩 排抑廓。” (指當權者歪曲規則來排擠、壓制蔡廓)。來源:《南史》
三、現代理解與引申
- 核心貶義: 強調不公正、不正直的行為,特指在規則、法律或原則上的妥協與扭曲。
- 常見語境: 批評官場腐敗、司法不公、阿谀奉承、無原則遷就等行為。
- 近義詞: 枉法徇私、阿谀奉承、徇情枉法、委曲求全(側重不同)。
- 反義詞: 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繩之以法、守正不阿。
四、詞源與演變
“曲繩”一詞形象地借用了木工“繩墨”(取直的墨線)的意象:
- “繩”象征準則: 如同木工用墨線取直,“繩”代表法律、道德或客觀标準。
- “曲”代表扭曲: 故意使“繩”(準則)彎曲,意味着破壞其公正性和準确性。
- 文化隱喻: 反映了古代對司法公正和官員操守的重視,以及對破壞規則行為的批判。
引用古籍原文示例(楷體)
《漢書·刑法志》:“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鹹冤傷之……曲繩以厭其心。”
(釋義:想讓人活命就附會可以活命的條文,想置人于死地就比照該殺的案例,議論的人都感到冤屈悲傷……歪曲法律來滿足他們的心意。)
來源: 以上釋義及古籍引用主要依據權威曆史文獻《漢書》、《後漢書》、《南史》以及《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等工具書對“曲繩”條目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曲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曲繩”意為枉法,即不公正地執行法律或歪曲法律原則。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對法律規則的違背或濫用。
二、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
出自《晉書·熊遠傳》:“姬公不曲繩於天倫,叔向不虧法於孔懷。”。此句通過對比曆史人物,強調法律應公正無偏。
- 構詞解析
- “曲”指彎曲、不正直,“繩”原指準繩、法則,組合後引申為“歪曲法律”。
三、網絡釋義補充
現代網絡詞典中,“曲繩”被定義為古代司法語境下的違法行為,常見于描述官員徇私枉法的場景。
四、造句示例
- 古代官員若曲繩斷案,必遭百姓唾棄。
- 司法公正要求執法者不可曲繩以徇私情。
五、相關成語
與“曲繩”相關的成語包括繩不撓曲(法律不偏袒權貴)、規矩鈎繩(嚴守法度)等。
别人正在浏覽...
保育院碑文邊驿偪下跛鼈千裡脖領兒蟬冠斥譴吃蝨子留後腿楚舞吳歌膽大如鬥丹史等高種植燈心雕玉雙聯獨賢祓禊高年官雞過邊滑不溜畫船慌裡慌張昏淫貨居賤流交給交掎警唱矜爽款談爛如指掌了吊聯姻涖官離樓栗芋壟畝亂妄梅花處士憫護木馬霓裳羽衣平望千金馬麒麟畫清妙酋酋瑞景三良臣三征十二牧始間書案鐵緊同調通視投錢文白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