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籠頭和馬鞍。泛指馬具。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皇都雜記·南城》:“ 黃居中 雜詠禁中……《景德殿》:‘玉樓繡閣鎖鴛鴦,下有官家閲射場。 景德殿 前調禦馬,黃金鞚鞍紫絲韁。’”
“鞚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鞚”和“鞍”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鞚鞍”是古代馬具的典型代表,既包含控制部件(鞚),也包含騎乘部件(鞍),反映了傳統馭馬文化的細節。如需進一步了解單字釋義,可參考《漢典》或《文選》等典籍。
鞚鞍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馬(馬具)、犬(犬足),筆畫數為20。
鞚鞍源自古代馬具名稱,指的是用來固定在馬背上的鞍子。古代的馬鞍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騎士行駛、戰鬥和控制馬匹的重要工具。馬鞍的設計和制作需要考慮到舒適性和穩定性,以确保騎士能夠安全地駕馭馬匹。
繁體字中的鞚鞍寫作鞚鞍,多用于港澳地區和台灣地區。繁體字的寫法保留了古代漢字的一些特征,更加複雜和繁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鞚鞍的寫法有所變化。曆史上的漢字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結構,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也會有所變化。然而,鞚鞍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和形狀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
例句:
組詞:馬匹、馬背、固定、安全
近義詞:馬鞍、鞍子、馬具
反義詞:馬蹬、馬缰、馬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