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注的意思、补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注的解释

亦作“ 补註 ”。1.古书注释体式之一。对原有注释加以补充或驳正。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而 刘昭 採其所捐,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多见其无识也。” 宋 朱熹 《<楚辞集注>序》:“及 隋 唐 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今亦漫不復存,无以考其説之得失。而独 东京 王逸 《章句》与近世 洪兴祖 《补注》并行於世。”《四库全书总目·楚辞·楚辞补注》:“ 兴祖 是编,列 逸 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註於后,於 逸 註多所阐发。”

(2).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注释。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版引言》:“在这一次的改排中,我也尽可能地进行了删改;有因变动太大,不便删改的地方,则加上了补注,以免再度以讹传讹。”


见“ 补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补注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学术意义的复合词,由“补”和“注”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对古籍、文献或已有文本的注释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正,以完善原注的不足或解释疑难之处。以下是具体解析:

  1. 基本释义与词源

    “补”意为填补、补充,“注”即注解、解释。二字组合后,最早见于古代文献校勘领域,指在原注基础上增补新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对原有注释加以补充或订正”,强调其“修正完善”的功能属性。

  2. 历史演变与应用场景

    自汉代经学注释兴盛以来,“补注”逐渐成为文献整理的重要方法。例如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即通过补充王逸旧注,成为楚辞研究的典范。现代应用中,该词多用于古籍整理、学术论著及教材编纂,指代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增补。

  3. 学术价值与规范

    补注需遵循严谨的学术标准,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文献功底。清代学者戴震在《考工记图注》中提出,补注应“考据源流,辨章异同”,确保新增内容与原文逻辑一致。这一原则至今仍是文史研究者的重要指导。

  4. 现代扩展意义

    在当代语境下,“补注”延伸至非文献领域,如法律条文、技术标准的修订说明,或学术论文的后续注解补充,体现其“解释再完善”的核心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补注”是汉语中一个与文献注释相关的术语,其核心含义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补注”指对已有注释进行补充或修正的注释形式。它通常出现在古籍研究中,当原有注释不够完整、存在争议或需要更新时,学者通过补注提供新的解释或论据。

二、具体类型与作用

  1. 补充性注释:在原有注释基础上增加新内容,例如对古代名物的进一步考证(如朱熹提到的洪兴祖《楚辞补注》)。
  2. 驳正性注释:针对前人注释的错漏进行修正,例如唐代刘知几在《史通·补注》中批评某些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
  3. 说明性注释:在非古籍领域(如现代文件、图表)中添加辅助说明,帮助理解内容细节。

三、应用场景

四、语言特点

补注内容通常以“【补注】”“按”等标识与原文注释区分,形式上可以是夹注、脚注或尾注。例如提到的“赋文坚涩难懂之处的注释”即属于典型补注。

建议需要具体案例分析时,可参考朱熹《楚辞集注序》或洪兴祖《楚辞补注》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藏拔萃八风舞白首一节宝气壁邻采求财薮采藻惨事驰心撢持放娇酆城气纷帨改辙易途贯戴禬礼还情坚垒剑轮缴缠郊迓节钱嘅叹克伏冷煖自知良策僚俊聊落利时及物律厤美酒面折廷诤命干你夺我争启疆清覈耆年会齐容秋游稔转箬笠散马休牛三七开烧心沈首睡车愬讼兕甲筒管通室推诚布公温度计握素披黄五柞宫下锅陷谏谢亲酒袭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