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便後用以拭穢之木竹小片。《北史·齊紀中·文宣帝》:“雖以 楊愔 為宰輔,使進廁籌。”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廁籌是古代用于清潔如廁後的竹木工具,其含義與使用特點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别稱
廁籌又稱“廁簡”“攪屎棍”,指用竹、木或骨制成的片狀物,長約20厘米,表面光滑,用于如廁後清潔。其名稱中的“籌”指小棍,“廁”則直接關聯用途。
材質與使用方式
多為竹片或木片(少數用骨片),寬約2-3厘米,經打磨後減少皮膚刺激。使用後需清水沖洗并晾幹,可重複利用,具有環保特性。
曆史記載與普及
使用範圍與延續
主要流行于中國及日本,部分偏遠地區直至20世紀仍在使用。古代貴族雖偶用絲綢,但平民普遍依賴廁籌。
文化意義
廁籌反映了古代衛生條件與資源利用智慧,其“可循環”特點在現代視角下被視為早期環保實踐。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南唐書》等古籍記載。
“廁籌”(cè chóu)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在廁所中的紙張或類似物品。這個詞組主要用來指代在廁所用于清潔的紙巾或衛生紙。
“廁籌”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廠”是上部首,表示廁所;“用”是下部首,表示使用。
筆畫數為10,其中廠部筆畫數為2,用部筆畫數為4,籌部筆畫數為4。
“廁籌”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沒有現代清潔衛生的設施,人們在廁所中使用紙張或其他物品進行清潔。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衛生設施逐漸普及,而“廁籌”這個詞則逐漸淡出使用。
“廁籌”的繁體字是「廁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很多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的文字,可以知道在古代有類似于「廁籌」的寫法。
1. 老師提醒學生一定要在使用完畢後,将廁籌放入垃圾桶内。
2. 請确保廁所内備有足夠的廁籌供使用。
在日常用語中,可以根據需要将“廁籌”與其他詞組合使用,比如“廁籌紙”、“廁籌箱”等。
近義詞:廁紙、衛生紙
反義詞:洗手液、洗手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