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便後用以拭穢之木竹小片。《北史·齊紀中·文宣帝》:“雖以 楊愔 為宰輔,使進廁籌。”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廁籌(cè chóu)是古代中國及部分亞洲地區使用的一種衛生清潔用具,又稱“廁簡”“攪屎棍”,特指如廁後用于刮拭穢物的竹木或骨角制成的薄片或細棍。其形制、功能與現代衛生紙類似,但材質更為粗糙,屬于前工業化時代的衛生用品。
廁籌多為竹、木削制而成的細長薄片,長度約10-20厘米,寬1-2厘米,邊緣打磨光滑以避免劃傷。亦有骨質或金屬材質記載,但竹木因易得、可削制重複使用而最為常見。其功能明确為“拭穢”,即代替紙張清潔身體。《南唐書·浮屠傳》載“後主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印證其材質與使用方式。
廁籌的使用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盛行于唐宋,元明時期逐漸被粗紙替代。其存在與古代造紙成本高、紙張稀缺相關,普通民衆難以負擔紙質清潔方式。唐代筆記《資暇錄》提及“廁籌”為寺院僧侶日常用具,側面反映其在宗教場所的普及性。佛教律典《毗尼母經》更詳細規定廁籌規格:“長十二指,短不減六指”,并強調用後需洗淨晾幹,體現古代衛生規範。
《北史·齊紀》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廁籌刺弼(指楊愔)頰”,證實其作為宮廷用具的存在。宋代《雲仙散錄》記“房融以廁籌為齒木”,說明材質可兼作刷牙工具,反映一物多用現象。
江蘇高郵宋墓出土數根木質廁籌,長約24厘米,寬1厘米,表面磨制光滑,與文獻描述高度吻合,為實物遺存提供直接證據。
廁籌作為古代衛生文化的物質載體,折射出資源利用與清潔觀念的演變。其名稱在方言中衍生出“廁篦”“攪屎棒”等俗稱,部分地區至今保留相關俚語。清代《辭源》将其定義為“溷廁中刮糞之竹木片”,明确其功能屬性。
參考文獻來源:
廁籌是古代用于清潔如廁後的竹木工具,其含義與使用特點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别稱
廁籌又稱“廁簡”“攪屎棍”,指用竹、木或骨制成的片狀物,長約20厘米,表面光滑,用于如廁後清潔。其名稱中的“籌”指小棍,“廁”則直接關聯用途。
材質與使用方式
多為竹片或木片(少數用骨片),寬約2-3厘米,經打磨後減少皮膚刺激。使用後需清水沖洗并晾幹,可重複利用,具有環保特性。
曆史記載與普及
使用範圍與延續
主要流行于中國及日本,部分偏遠地區直至20世紀仍在使用。古代貴族雖偶用絲綢,但平民普遍依賴廁籌。
文化意義
廁籌反映了古代衛生條件與資源利用智慧,其“可循環”特點在現代視角下被視為早期環保實踐。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南唐書》等古籍記載。
并世無兩伯勞飛燕長訣癡錢蠢才村婆村濁代易打早德勝頭回钿籠凍幹緞疋庫垛堞二中發酒瘋高辭廣狹官業鬼吏旱情寒悚後交黃礬蹇蹇谏勸劇盜钜典菌子寬略兩蜀緑毛叟名行墨渖南美洲逆修女侄判滞飄鼓千裡棹訖箓輕帆青冢親仁善隣旗翼驅叱熔古鑄今瑞色十八重地獄逝世泰而不驕湯燒火熱調笑統一突發性土山衛幕下關憲籍西湖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