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死”。1.避死。《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司馬貞 索隱:“卻死猶避死也。”
(2).指卻死香。詳該條。
“卻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詞義解釋
“卻死”指避免死亡或拒絕死亡,強調在危難中主動求生或堅守信念。該用法最早見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原文為:“勇士不卻死而滅名”,司馬貞注解“卻死猶避死也”,即勇士不會因貪生而損害名譽。
語境延伸
該詞常用于表達對氣節的重視,如“忠臣不先身而後君”,體現古人将道義置于生命之上的價值觀。
傳說背景
“卻死香”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香料,據《海内十洲記》記載,其香氣可使死者複活。例如:“卻死香香氣聞數百裡,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
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卻死香”常被用作奇幻元素,象征超越生死的力量,如部分小說或詩詞中提到的複活情節。
“卻死”既可指現實中的避死行為,也可關聯神話中的複活意象。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海内十洲記》相關記載。
《卻死》是指死亡或去世的意思。這個詞常常用來表示某個人或動物生命的結束,通常是指意外或自然而然的死亡。
《卻死》這個詞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卩”和“歹”。在漢字中,“卩”代表“印章”,而“歹”代表“死亡”。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卩”的筆畫數是2,而“歹”的筆畫數是4。因此,《卻死》一詞的總筆畫數為6。
《卻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被廣泛使用來描述生命的終結。
在繁體字中,《卻死》的寫法是「卻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卻字的左側部分是一個人的站姿,右側是一個虎的頭部。這個寫法表達了人們面對死亡時的膽怯和恐懼,以及生命的脆弱性。而“死”字則與現代寫法相似,表示人的壽命結束。
1. 他在一場車禍中意外卻死了。
2. 這隻老虎因為年老體衰而卻死。
卻步、卻退、卻聘、卻詢
去世、逝世、離世、死亡、斷氣
生存、活着、存活、未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