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口驿站。 唐 錢起 《送陸贽擢第還蘇州》詩:“夜火臨津驛,晨鐘隔浦城。”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五:“炬火明津驛,貂褕滿座牀。”
津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内涵的複合詞,由“津”與“驿”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設于渡口或水陸交通要道的驿站,是兼具渡口與驿站功能的交通樞紐。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功能及文化意義三方面詳細闡釋:
“津”的本義
指渡口或水流交彙處。《說文解字》釋“津”為“水渡也”,即船隻停泊、人員貨物擺渡之地。如《論語·微子》載“使子路問津焉”,即詢問渡口位置。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驿”的職能
古代官方設立的交通站點,負責傳遞公文、轉運物資及接待官吏。《釋名·釋宮室》稱“驿,亦傳也”,強調其傳遞功能。
來源:《釋名疏證》(清代王先謙補注本)。
複合詞“津驿”
特指渡口旁的驿站,是水路與陸路轉運的關鍵節點。如《全唐詩》中李商隱“津亭”詩注提及“津驿”為渡口驿亭。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交通樞紐地位
津驿多設于江河要沖(如長江、運河沿岸),兼具渡河與換乘功能。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揚州瓜洲津驿為“南北襟喉”,控制漕運與驿道。
來源:《中國古代交通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軍政與經濟職能
來源:《中國驿站史》(東方出版社,2017年)。
詩詞中的離别象征
津驿因地處要沖,成為送别之地。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風袅袅秋”即描繪渡口驿亭的離愁。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地理文獻的實證記載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詳述天津三岔河口津驿為“九河津要,水路通衢”,印證其戰略地位。
來源:《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重印本)。
古代制度典籍
《唐六典·兵部》明确規定“凡三十裡一驿,若地勢險阻則不拘此數”,津驿因水道特性常突破此限。
來源:《唐六典》(日本廣池學園事業部影印本)。
現代學術研究
據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津驿在運河體系中的作用體現“國家命脈系于水驿”的治理邏輯。
來源:《曆史地理研究》(複旦大學學報專輯)。
津驿作為中國古代交通體系的特殊節點,其釋義需結合“渡口”與“驿站”的雙重屬性,在曆史文獻中承載交通、軍事、經濟及文化多重功能,是研究古代社會運行的重要實證。
“津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與交通設施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津驿”指古代交通要道上的渡口和驿站的組合體。其中“津”為渡口(供船隻停靠、行人過河),“驿”為驿站(供傳遞文書或官員更換馬匹、休息的場所),二者共同構成交通樞紐的重要設施。
“津驿”反映了古代交通系統的核心功能,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的語境。
安土剝損标隊冰雹臂彎不熟徜徉恣肆搽油抹粉寵姬從堂戴清履濁雕弧矴石東海黃公妒婦煩撋風疙瘩輔助體操甘貧守分更續公戶溝渎過屋旱井亨嘉賀問畫腹畫龍點晴戶将交扇假善人進賬來信累氣禮拜天醴辭閵轹髦期麪糊鬼敏快貔環毗沙千千萬萬錢資秦墟绮纨衢巷三白草善民社會教育拾物雙臉陶怡網禁猥品危言正色纖悉閑心傒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