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损。 南朝 梁 江淹 《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漏越之琴,窃 庄文 之价,缺啮之剑,盗 顷襄 之名。” 南唐 陈陶 《宿岛径夷山舍》诗:“缺啮心未理,寥寥夜猿哀。”
“缺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缺”指残缺、破损,“啮”原意为咬(如鼠、兔啃咬)。组合后多指物体因磨损或外力导致的破损、缺口,常见于古籍中描述器物或自然物的残缺状态。
文学引申义
在诗词中,“缺啮”常被赋予情感色彩。例如: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形容牙齿不齐”或“比喻事物存在缺陷”,例如形容计划不周全、物品不完整等。这一用法更偏向比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江淹、陈陶的原著诗句。
缺啮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包含了“缺”和“啮”两个部分。
“缺”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它是由扌(手)加上夬组成,表示手中掏出,拿掉或不完整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缺”的字形是缺口的上半部分接下半部分。
“啮”是一个常用的汉字,由齿和傜组成,表示动物的咬、啃、嚼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啮”的字形是牙齿咬住东西的形状。
《缺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字面意思指的是被咬掉的、不完整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东西因为被啃咬而残缺不全的状态。
繁体字的写法是「缺齧」,其中的「齧」是「啮」的繁体字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缺啮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来说,缺字在古代写作「欠」,它表示缺少、不完整的意思;啮字写作「噛」,表示咬、啃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关于缺啮的例句:
1. 这根木头被老鼠啮得缺啮不堪。
2. 这本书的角被小狗咬过,留下了几处明显的缺啮。
3. 那块玉佩被人啃了一口,上面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缺啮痕迹。
拆分部首:
- 缺:扌(手)+ 夬
- 啮:齒(齿)+ 傜
组词:
- 缺损
- 缺陷
- 啮咬
- 啮齿类
近义词:
- 被啃
- 残缺不全
反义词:
- 完整
- 健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