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施政。《左传·成公二年》:“《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
(2).布政使的省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 朱四府 乃 山东 人氏,父亲 朱布政 与 邵爷 却是同年。”参见“ 布政使 ”。
"布政"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施政(动词):指实施政治管理、布置政务的行为。词源由"布"(安排、布置)和"政"(政权、政治)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成公二年》的"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官职简称(名词):特指明清时期的"布政使",为省级行政长官,属从二品,主管民政与财政,如《醒世恒言》中提到的"朱布政"。
可通过等来源获取更多历史用例及职官制度细节。
布政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官府派人到地方管理和治理的职务。具体来说,布指派遣,政指治理。布政一词可以用来形容官方派遣人员到地方行使管理职责。
布政的部首是⾙(虍字旁),笔画数为17画。
布政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氏士》一书中。在古代,官府派遣的官员被称为“布政使”,也被称为“布政司”。后来,布政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词语,用来指代地方的行政管理。
布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佈政」。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在古时候的写法中,布政的“布”字可能会写作“佈”,“政”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相同。
1. 老子被任命为该地的布政使,开始了他的地方管理职责。
2. 布政官通过巡视地方,确保政策的落实。
- 布署: 行文之前的安排和部署。
- 政务: 指政府的各项行政工作。
- 行政: 管理和运营政府机构的事务。
- 行政: 指政府在治理中的各项行为和操作。
- 执政: 指国家或政权的实际掌权人或团体。
- 百姓: 表示普通人民,与布政一词代表管理者相对。
- 地方自治: 表示地方有权管理和治理的权力,与布政代表中央派遣管理人员的方式相反。
白庭砂报书抱头痛哭豹姿北太平洋暖流抃手兵役制彩舟触景伤心丛芜大腿蹬道涤器东拉西扯都柏林黩祭额编讹错额赋访猎耿命官纪官衔牌劀杀顾逮闺人鼓汰寒装合变化流将功补过践跻寄名锁矜独精于金华锦心绣肠九窍基兆苓龟龙阙南帝念佛女臂辟怪蒱睃摸索萋萋骐馵雀头香人迳生来松明火把睢呿透索退北涂涂微母闾相因小我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