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unreasonable] 哪有這樣的道理
天下豈有此理耶?——《南齊書·虞悰傳》
哪有這個道理。謂極其荒謬,斷無此理。《南齊書·虞悰傳》:“ 鬱林 廢, 悰 竊歎曰:‘ 王 徐 遂縛袴廢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朱子語類》卷十六:“如人腹痛,畢竟是腹中有些冷積,須用藥驅除去這冷積,則其痛自止;不先除去冷積而但欲痛之自止,豈有此理?” 清 李漁 《比目魚·偕亡》:“難道我和他這段姻緣就是這等罷了不成,豈有此理。” 巴金 《滅亡》第七章:“然而 袁潤身 卻憤憤地說了:‘ 大心 ,豈有此理,你簡直在罵人了。’”亦作“ 豈有是理 ”。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奪人所有,豈有是理?”
“豈有此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表示對荒謬、不合理的事情感到極度驚訝或憤怒,字面意為“哪有這樣的道理”。常用于否定他人言行或現象的合理性,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南齊書·虞悰傳》,記載虞悰在郁林王被廢時感歎:“王、徐遂縛袴廢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部分資料誤傳與《史記》相關,但權威文獻均以《南齊書》為源。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該成語通過反問語氣強化否定态度,是漢語中表達憤慨的經典表達,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和情感強度。
《豈有此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示不可思議、不合理或不公平之事情。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山和立,部首山表示與山有關,部首立表示形狀如立體。它的筆畫數為12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這個成語從此成為了中國人用來表達詫異和不滿的常用表達方式。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豈有此理」。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豈有此理》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豈有此理」,不同的是「豈」字的旁邊有一個語音部首。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但是在古代是常見的。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子:
以下是一些與該詞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該詞的近義詞:
以下是一些該詞的反義詞:
總之,《豈有此理》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表達詫異、不滿和不理解之事。它源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且在現代漢字、繁體字中有一些細微的差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