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趍操”。行為;操行。 宋 王安石 《孔處士墓志銘》:“抑士之趍操,亦有待于世耶?” 宋 洪邁 《容齋三筆·郎官員數》:“才品甚下,趨操卑污。”《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聖元年》:“如 秩 趨操甚狂,若置之言職,朝廷無安靜之理。”
“趨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cā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指“行為”或“操行”,即個人的品行與處世方式。例如宋代洪邁在《容齋三筆》中批評某人“才品甚下,趨操卑污”,即強調其行為低劣。
詞源與變體
該詞亦寫作“趍操”,多見于古代文獻,如王安石《孔處士墓志銘》中曾用“趍操”描述士人的行為準則。
在成語化使用中,“趨操”帶有貶義色彩,特指為追求權貴、財富而違背道德原則的行為,類似“趨炎附勢”。例如:“他趨操不端,常依附權謀之輩”。
《續資治通鑒》提到“趨操甚狂,若置之言職,朝廷無安靜之理”,直接以“趨操”批判品行不端者。
“趨操”既可指一般行為,更常用于批評功利性的人格傾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趨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遵守禮節或者順從規則的行為。它強調人們應該遵循正當的行為準則,遵守社會規範。
趨操的部首是走(走為足部)加上心(心為意志),共有11個筆畫。
趨操這個詞最早出自《周易·乾卦》:“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現代漢字詞彙。在繁體字中,趨操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趨操這個詞在古代有一種寫法是“趨操”,“趨”比現在的“趨”多了一個格旁,而“操”則保持不變。
1. 他嚴格趨操,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堅持按規章制度辦事。
2. 作為一個公務員,她時刻保持着趨操的态度,不向************低頭。
3. 在這個組織裡,趨操是每個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遵守、守紀、遵從、奉行、執行
守禮、謹慎、恪守、遵循、遵守
不拘泥、隨性、違背、違反、不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