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的意思、格爾尼卡的詳細解釋
格爾尼卡的解釋
壁畫。西班牙畢加索作于1937年。以當年4月26日德國法6*西6*斯空襲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為題材,描繪了該鎮被夷為平地,無辜居民被殺害的慘狀。作品采用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組成低沉的調子,渲染悲劇性的氣氛。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緻。 樹的長枝。 至,來:格于上下。 感通:格于皇天。 變革,糾正:格非。 某些語言中的語法範疇。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卡的解釋 卡 ǎ 在交通要道設置的檢查或收稅的地方:關卡。卡子。 夾東西的器具:發(?)卡。領帶卡。 夾在中間,堵塞:卡殼。魚刺卡在嗓子裡。 卡 ǎ 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卡脖子。 把人阻擋住:卡住敵人的退路。 機械工程的專用工具:卡鉗。卡尺。卡規。 筆畫數:; 部首:丨;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格爾尼卡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格爾尼卡”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1.曆史事件:西班牙小鎮被轟炸的悲劇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的曆史重鎮。1937年4月26日,德國納粹空軍協同西班牙佛朗哥政權,對該鎮實施無差别轟炸,造成約1600餘名平民傷亡,其中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此次轟炸是曆史上首次針對平民的大規模空襲,被視為法西斯暴行的象征。
2.藝術作品:畢加索的反戰巨作
受轟炸事件觸動,畢加索創作了同名油畫《格爾尼卡》。這幅畫長7.76米,采用黑白灰三色及立體主義手法,描繪了破碎的人體、嘶鳴的戰馬等意象,控訴戰争暴行。作品現藏于馬德裡索菲亞王妃美術館,成為全球反戰标志。
3.引申含義:崩潰與毀滅的象征
在中文網絡語境中,該詞偶被借用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突然崩潰的狀态(如心理崩潰、組織瓦解)。但這一用法并非主流,更多源于藝術意象的延伸。
補充信息:
- 曆史背景:轟炸發生在西班牙内戰期間,納粹德國借此測試新型轟炸戰術,後應用于二戰。
- 藝術影響:《格爾尼卡》曾全球巡展19年,引發國際社會對法西斯主義的警惕。
如需進一步了解畫作細節或曆史考證,可參考權威藝術史資料或西班牙内戰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爾尼卡》這個詞是西班牙語中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格爾尼卡”,指的是一幅著名的藝術作品,也是巴勃羅·畢加索的一幅畫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矢(shǐ)
- 筆畫:5畫
來源:
這個詞來自西班牙語中的Guernica,即為畢加索于1937年創作的一幅油畫。這幅畫是對西班牙内戰時期發生在古爾尼卡鎮的轟炸事件的描繪。它是一幅象征性的藝術作品,揭示了戰争的破壞和人類苦難。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格爾尼卡通常被寫作「葛爾尼卡」。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格爾尼卡可能被寫成「格爾尼卡」。
例句:
這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它展示了戰争的殘酷與破壞。
組詞:
格爾尼卡沒有固定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專有名詞。
近義詞:
近義詞是指與格爾尼卡有相似意義的其他詞語。由于格爾尼卡是一個專有名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近義詞。
反義詞:
反義詞是指與格爾尼卡意思相反的詞語。由于格爾尼卡是一幅描繪戰争的作品,所以反義詞可能是和平、甯靜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