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彩鮮豔的衮衣。古代皇帝及上卿的禮服。 唐 張說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上謂公曰:‘……卿以足食為心,朕無西顧之憂。’侑以彩币,錫以文袞。”
“文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文彩鮮豔的衮衣,屬于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如上卿)的禮服。衮衣是繡有龍紋的華貴服飾,象征身份與權力,而“文衮”特指帶有繁複紋飾的禮服,彰顯穿着者的尊貴地位。
在文學語境中,“文衮”被引申為才華出衆、學識淵博的象征。例如唐代張說《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記載,皇帝曾以“文衮”賞賜功臣,既體現物質嘉獎,也暗含對其才能的認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權威詞典(如《漢語詞典》)均收錄其本義,部分資料擴展了比喻用法。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字面與引申義。
《文衮》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常用于形容有文化修養和品格高尚的人。
《文衮》的第一個字是“文”,拆分部首是“文”,總筆畫數為4;第二個字是“衮”,拆分部首是“衤”,總筆畫數為7。
《文衮》是古代的一個字句,來源于《詩經·大雅·文王》。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字形的傳統,并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文衮》這個詞在古代寫作“文袞”,使用了不同的字形和筆畫順序。
1. 這位學者不僅博學多才,而且舉止端莊,真可謂是一位真正的文衮。
2. 他為人處事謙和有禮,是個品德高尚的文衮。
1. 文學衮道
2. 文質彬彬
3. 衮衣華服
1. 文雅
2. 修養深厚
3. 學識淵博
1. 粗俗
2. 纨绔
3. 淫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