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冠的意思、卻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冠的解釋

魚皮做的帽。《史記·趙世家》:“黑齒雕題,卻冠秫絀, 大吳 之國也。”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戰國策》……又一本作‘鮭冠黎緤’也。”按,今本《戰國策·趙策二》作“鯷冠”。 鮑彪 注:“鯷,大鮎,以其皮為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卻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è guā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本義:魚皮制作的帽子

  1. 來源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趙世家》中的記載:“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裴駰在《集解》中引用徐廣的注釋,提到《戰國策》版本差異,其中“卻冠”又作“鮭冠”或“鯷冠”,指用大鲇魚皮制成的帽子。

  2. 用途與文化背景
    這種帽子可能是古代吳越地區的特色服飾,與“黑齒雕題”(染黑牙齒、額頭刺紋)等習俗共同體現地域文化特征。


二、引申義:批評他人卻自身有同樣問題(存疑)

部分資料(如)提到“卻冠”作為成語,表示“指責他人缺點而自己存在相同問題”,并稱其源于古代人物“卻冠”的故事。但此解釋在其他文獻中未見佐證,且發音标注為què guàn(與主流讀音不同),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總結建議

如需更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趙世家》或《戰國策》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卻冠的意思

《卻冠》是指退還自己的冠冕,放棄官位或名譽地位,表示謙遜、自謙、自省的意思。

卻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卻冠》的拆分部首為冖(mì),首筆為一畫。

卻冠的來源

《卻冠》一詞最初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用以形容貴族将自己的冠冕脫下來退還給國君,以表明他們的虛心、自謙态度。

卻冠的繁體字

《卻冠》的繁體字為「卻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卻冠》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用「卻冠」或「卻冠」表示。

卻冠的例句

1. 他擔任總經理的同時卻冠自號為普通職員,展現了他的謙遜态度。

2. 面對衆人的贊美,他卻冠而起,表示出自己仍需努力學習。

卻冠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卻犯(放棄防備,冒犯)

近義詞:卸冠(卸下頭上的冠冕)

反義詞:祝冠(戴上冠冕,即升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