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由下層決斷公事。曲,鄉曲。《商君書·靳令》:“行治曲斷,以五裡斷者王,以十裡斷者強,宿治者削。”
(2).枉法判決。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法曹曲斷,府司科罪。”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至於官徇私而曲斷,吏受賕而寝閣……其害又難以枚舉也。”《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九十回:“他枉刀殺了我們,你怎麼替他們曲斷?”
“曲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行政層面的含義
指由下層(如鄉曲、地方基層)決斷公事。例如《商君書·靳令》提到“行治曲斷”,強調地方治理效率與中央集權的關系。
法律層面的含義
表示枉法判決或徇私裁決。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官徇私而曲斷”,批評司法不公。
文學比喻義
部分詞典提及“曲斷”可比喻樂曲中斷,引申為事情突然中止(此釋義多見于現代詞典,如)。
行政語境
《商君書·靳令》:“以五裡斷者王”,指基層高效處理事務有助于國家強盛。
司法語境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吏受賕而寝閣……曲斷害民”,揭露貪腐判決的危害。
文學語境
詩句“一曲斷金鳴”形容音樂戛然而止的意境。
不同來源對“曲斷”的側重不同:
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背景選擇適用釋義。
曲斷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事物中因壓力過大或受到外力影響而折斷或彎曲的狀态。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物體形态發生改變,無法保持原狀的情況。
曲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曰(日)和心(忄)。
曲斷一共有12個筆畫。
曲斷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資料記載,但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民間,用來形容柔軟的物體或是易于折斷的材料。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被加入到現代的漢字詞典中。
曲斷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曲斷」。
在古時候,曲斷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一種可能的古代寫法是「□ 斷」,其中的「□」代表一個古文字,已經無法準确辨認。
1. 他的腿斷曲了,無法站立。
2. 風雨過後,樹枝曲斷了一地。
- 曲線:形狀彎曲、曲折的線條。
- 宣判:法庭公開宣布判決結果。
- 折斷:因外力過大而被打折、折斷。
- 彎曲:呈現出曲線形狀或不直的狀态。
- 屈曲:身體或物體在一定範圍内彎曲或曲折。
- 直:物體呈直線狀或不彎曲的狀态。
- 完整:沒有被折斷、損壞或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