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箝銜馬口使之不能食粟。箝馬而秣,是被圍困者向敵方顯示有積蓄、能固守的一種僞裝。《韓詩外傳》卷二:“吾聞圍者之國,箝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今何吾子之情也。”參見“ 拑馬 ”。
“箝馬”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意為用箝子(夾子)銜住馬口使其無法進食,是古代軍事中一種僞裝戰術。被圍困的一方通過這種方式向敵方展示“馬匹仍有飼料可喂”,以掩蓋糧草短缺的困境,達到迷惑敵人、穩定軍心的目的。
戰術背景
源自《韓詩外傳》卷二記載:“吾聞圍者之國,箝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即通過限制馬匹進食量,卻故意用肥馬示人,營造物資充裕的假象。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對他人行動或言論的強行限制,如政府對媒體的管控、組織對個體的約束等。
該詞與另一成語“拑馬”同源,均體現古代戰争中的心理博弈策略,反映了虛實結合的軍事智慧。需注意“箝”與“拑”為通假字,古籍中常混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出處或現代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或相關軍事策略研究文獻。
「箝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箝子束縛住馬嘴,使馬不能張口或咬人。
「箝馬」的部首是「⺮」,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箝馬」源自于古代對馬匹的馴服與控制的需要。在馬匹訓練中,為了防止馬兒咬傷人或者自己受傷,人們會使用箝子将馬嘴緊閉。
「箝馬」是「箝馬」的繁體字寫法。
有記載的最早的古代漢字寫法是「箝馬」,後來演變為現在的「箝馬」。
1. 他使用箝馬将馬嘴束縛住,以防止馬兒咬人。
2. 馴馬師手持箝馬,小心地靠近野馬。
1. 馴馬
2. 馬嚼子
3. 馬勒
馬勒、馬嚼子、勒馬
馳放、馬兒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